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蒋介石从剿“匪”变成被剿,退台湾另起炉灶
    蒋介石从剿“匪”变成被剿,乘轿子退上军舰,选台湾另起炉灶。

    (奉化,1949年4月下旬)

    他坐在轿子上,随山路起伏而颠簸着。

    天是阴沉沉的。他的脸也是阴沉沉的。这一年他已经是六十有二,光头上已经落满了白发,短短的;连胡子、眉毛也白了。他阴着脸许久不吭一声,他的儿子蒋经国也不作声。这三顶轿子、一行随员与卫士的队伍也没有谁个敢说话,气氛因阴凝静寂愈发显得格外沉重,只听得轿子晃动的响声,轿夫的喘气声,匆忙而杂乱的脚步声。他们刚才是乘着汽车,从武岭门出发离开溪口,往东赶往海边去的。蒋介石这个人,家乡观念很重,年年都要回溪口老家住几天,看望乡亲或是祭祖上坟。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告别故乡了。

    陈毅大军于四月二十一日强渡长江后,长驱直入,进逼沪杭;他这次是不得不背井离乡了。刚才启程前,他没有心思向乡间父老作最后的辞行,他只是带着蒋经国,在登车之前,默默地站立了许久,沉重地回望祖居,然后才上车出走。

    自从一九四九年新年伊始,蒋介石宣布“引退”下野,于元月二十一日飞离南京明故宫机场,经杭州回到浙江奉化老家溪口镇。他回溪口后,海军“太康”号军舰已奉命几次停泊在离溪口四十多公里位于宁海县西庐乡团埋村的海岸边。是指小土山包旁的空地。团堧村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临海,是个颇隐蔽的天然小海湾。蒋介石安排军舰停在这个不通公路的偏僻小村边,当然是为了避人耳目、出走便当。

    他的车队在公路上行驶了一个多钟头,中午时分,在一个叫西店的地方停了下来,换乘轿子直奔“太康”号。

    这一天,是四月二十五日。蒋经国曾在当天的日记中记下了他们父子最后离别故乡前的心绪——

    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

    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增伤痛……且溪口为祖宗墓庐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在如此落魄的状况中坐轿子,这还是少见少有的,蒋介石从发迹到独揽党、政、军大权,他的代步工具,从专机、专列到防弹小轿车,应有尽有。他的专机是美国进口的;他的专列,曾被称为“蓝钢皮”,外壳钢甲瓦蓝瓦蓝,质高而甲厚;小轿车先是德国造,后来又换了美国造的,造价都很高昂。这与中国历史上五千年来的历代皇帝相比,该是登峰造极了。可是,他还是特别喜欢坐轿子。曾经有个外国首脑问他有什么爱好,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喜欢游山玩水。他喜欢什么“仁者乐于山,智者乐于水”之类的古训。这游山玩水之乐,就是与乘坐轿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轿子是中国特有的代步工具,有竹轿、木轿,也有藤轿、湘轿、川轿、粤轿、皖轿等,各地的轿子部各有特色。听某个蒋介石的侍从说过,遍游名山大川的蒋介石特别欣赏被称为“滑杆”的四川轿子,也佩服川人轿夫的脚劲。他虽说最厌恶吸鸦片,闻到呛鼻的烟味就皱眉头骂人;而他对川人轿夫在上峨眉金顶路上歇脚打尖,拿出腰间的小烟枪吸几口鸦片烟却颇能容忍,没有发脾气。他在溪口家乡乘坐的是特制的藤轿。这种藤轿凉爽平滑,轿杆用精选的毛竹或栗木做成,轿边栏有藤条织就的图案,轿顶上撑着遮太阳的布篷。

    所雇用的轿夫,都是受过训的侍从室的成员,大多是奉化家乡人,有八名年轻力壮的轿夫,轮流替换。他们闲时在溪口帮助总务和厨房做些勤杂碎活,栽花种菜,整草修屋,遇上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毛泽东与蒋介石简介 >毛泽东与蒋介石目录 > 第二章 蒋介石从剿“匪”变成被剿,退台湾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