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鄂豫皖
1927年11月起,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湖北黄陂、麻城,安徽六安、霍山,河南商城陆续爆发农民武装起义,并分别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开辟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合并成立鄂豫皖特区,成立湖北省委领导下的鄂豫皖特委。至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1年初,在根据地领导同志多次强烈请求以及革命形势发展需求下,为了加强对苏区的领导和政策指导,设在上海的党中央决定,党中央领导机关一分为三,当时的总书记向忠发和周恩来等人带领中央机关搬迁到江西瑞金,另外分别派遣几位政治局委员到鄂豫皖和洪湖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就地领导与指导苏区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1931年4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共青团中央委员陈昌浩到达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今新县)。根据中央指示,原中共鄂豫皖特委撤销,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指定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曾中生、王平章、蔡申熙、舒传贤、旷继勋为中央分局委员,张国焘任中央分局书记。分局直接隶属中央政治局,代表中央领导鄂豫皖苏区的党组织,是鄂豫皖地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
同时,成立了由张国焘、曾中生、旷继勋、徐向前、郑行瑞、沈泽民、陈昌浩等七人组成的鄂豫皖中央分局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主席,曾中生、旷继勋为副主席。革命军事委员会是鄂豫皖根据地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直接领导和指挥红军及地方武装。
为了集中力量,统一指挥,抗击蒋军的大举进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决定,将鄂豫皖苏区的几支红军部队整编成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为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陈昌浩为总政委,刘士奇为政治部主任。第四方面军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军长徐向前(兼)、政委陈昌浩(兼),第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
合并后的红四方面军共有两个军六个师,总兵力达到三万余人,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序列中,又增添了一支钢铁劲旅。
大别山位于长江北岸,地跨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北扼京汉铁路,南抚武汉重镇,东逼国民政府首府南京,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自己的胸腹之地有一支数万人的共产党武装,蒋介石如鲠在喉,日夜不得安宁,决心除之而后快。一开始,并没有将这支由起义农民组成的武装放在眼里,指令驻扎在大别山周围湖北、安徽、河南的非嫡系军队“清剿”,这些地方军阀装备和训练水平较差,战斗力薄弱,前两次“围剿”均被粉碎。红四方面军成立后,正值敌人发起第三次“围剿”,在徐向前和陈昌浩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连续发起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每次战役歼敌数万,部队长途奔袭、围点打援、迂回包抄等战役指导思想日渐成熟,展现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几战下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六个师五万余人。各县独立团、地方赤卫队、游击队总数接近十多万人。鄂豫皖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京汉线,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拥有黄安、商城、英山、罗田、霍邱五座县城,总面积约四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三百五十万。
眼看红四方面军力量越来越壮大,肘腋之患发展成为心腹之患,蒋介石决心集中更大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剿灭”大别山的红军。
1932年5月22日,蒋介石正式宣布成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自己任总司令,坐镇武汉亲自指挥。敌人中、右两路共二十六个军外加六个旅约三十万人,另配有四个航空队,蒋介石兼任中路军司令官,刘峙为副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