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你的一双马脚
研究人,是我的一种爱好。
前段时间的业余爱好经常受到潮人朋友的嘲笑,就是“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如痴如醉地看相亲节目”,听起来似乎很不洋气,身为一个站在时代尖端的知性女青年是不应该做这么市井气的事情的,是吗?
其实我对这种节目的热衷,不仅是师奶的魂在作祟,更出于一种阅人的乐趣。很难再有其他什么机会,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数个适龄男女的人生和性格,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使劲想让别人了解的优秀面,顺便笑笑那些亲友团腹黑的加油助威。如果相亲结果不如他们的意,此时又可以剖析被灭灯的原因、他们深层的性格悲剧等,此时,电视只是一个激发话题的导火线。
更有趣的是,这个节目时不时还有一些深具时代意义的金句出现,比如某妈妈说的“一本录取线是智商的分水岭”、某男嘉宾说的“我们潮汕人的媳妇就是要生男孩子”、某女嘉宾说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你能说他们是被节目组所左右的吗?这样的话就是充满生命元素地活生生地从民间蹦了出来。
即使这种节目充满了急功近利和逻辑硬伤(有时候“被牵手”和“被失败”的幕后黑手意图很明显),但我还是愿意看,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掩盖不住的性格故事往往只流露在自己都看不到的马脚处。
而饭桌上,人的马脚就是一双筷子。
筷子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是你饭碗边的一对超级大马脚。雅的人用筷子没有多余的动作,干净利落,略像强迫症患者,反正这对筷子在他手里总是温和恭敬的,即使是放在筷子托上面也要对得整整齐齐。粗人很容易不自觉拿起筷子比比画画,夹起菜来挑挑拣拣,连筷子套也脏得令人侧目啊。所以中国丈母娘找女婿不仅要看打麻将的牌品,这筷子一拿,心里也大概猜得个八九不离十。
家里有位有小洁癖的老亲戚,每次和她吃饭都需要用公筷,然而她已经有点记忆力退步,常常吃着吃着饭,就把自己的筷子插进饭菜里,把公筷放进嘴里,不甚利索。成为家族谈资之余,每个人都只是善意地笑笑,仿佛她是长不大的孩子。一个人从初生到年迈,筷子的使用也像高峰曲线一样,从不会用,到熟练使用,最后又返璞归真。
世界上有三种吃饭的人,用筷子的,用刀叉的,用手的。对中国人来说,筷子也是家庭的一部分。港剧里常说,“过来一起食啦,加个人加对筷子”,一家人在黄色灯光下用筷子吃饭的场面团圆感十足。
一直觉得,用筷子吃饭比叉子更加敏捷和可口,它就像是手指的延长,指哪儿打哪儿,可以伸进沸腾的火锅里翻云覆雨,准确夹起一个淹没在辣椒中的田螺。即使是偶尔笨拙咬到筷子,也不会像咬到金属叉子那般电光火石。
木头做的筷子,竹子做的筷子,拿到手里都是自然的斯文,含在嘴中也温润,总归是比塑料筷子来得亲切。塑料筷子清洗方便,但带着快餐店的草根气息。银筷、象牙筷、玉筷、陶瓷筷是各种尊贵,但它们就应该被供在橱柜里摆设,一日三餐真的用起来的人,除非是被穿越剧深深毒害的“安陵容”。
每个人行走在天地间就如一支支独立的筷子,毕生寻找和自己相匹配的另外一支,有时候找得到接近的,深一脚浅一脚就能活到老,有时找到的差得有点远,最终也许一掰两散。如果有结婚庆典,伴手礼每人送一双精致的筷子,感觉也是很应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