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如此春江如此月
    一直想,要向《春江花月夜》致敬,必须专门写一篇。但是却一再推迟。这有点像一个热恋中人,如果人家来问:“你到底喜欢他什么?”或者“她有哪些优点呢?”会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一下子语塞一样。

    在我心目中,《春江花月夜》从来是一个梦境,是中国人的一个美梦,这个美梦不知道从何时做起,也不知道做了多少年,只知道至今没有醒,也没有人愿意醒。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真是一个梦境啊。那么美——美到不可抗拒,那么静——静到不可思议,那么纯净、澄澈,同时又那么迷离、恍惚,那么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又那么空阔辽远、无边无际,除了梦境,还能是什么呢?这个梦,竟由初唐时一位诗人捕捉记录下来,这位诗人的名字是张若虚。

    闻一多极爱此诗,在《宫体诗的自赎》里这样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但是,后来的许多学者都不同意把这首诗当作宫体诗,确实如此,它只是借了一个据说是陈后主所创的宫体诗旧题,形式、内容和风格都完全不同。据我看,闻一多这个划分,无意中倒略有“亵渎”之嫌,宫体诗那么狭小,它如此辽阔;宫体诗往往浊俗,而它如此清新。

    若要探其源流,“它既吸取了南朝民歌内容和风格上的长处,更发挥了齐梁以来讲求形式美的成就”,“到了张若虚手里,恍似道家说的金丹成就,猛然迸射出万丈奇光——渐变达到了突变的阶段。”(见刘逸生《唐诗小札》)

    若要从技术层面分析它,则刘逸生先生的看法可以概括:结构上,“以整齐作为基调,以错综显示变化。……以每四句作为一小组,四句之中押三个韵;一组完成,一定转用另一个韵。就像用九首七言绝句串联起来。”艺术特色,至少有字词的交错复沓(春、江、花、月、夜、人等几个关键词及其伸展),“海平”、“海上”,“照人”、“人生”,“月楼”、“楼上”等紧紧相接,“这种技巧,往往可以显示断而复续的音节美,以及飞丝相接的意境的跳跃。”“后来,这种形式还发展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法’”(《唐诗小札》)。作为技法,“飞丝相接”真是个美妙的命名。

    说到内容,问题来了:《春江花月夜》到底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但其实未必。若说:“它写的就是春、江、花、月、夜呀!”或者:“写了春江花月夜,还有在月光中的人。”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我总有点疑惑:真的就是这些,会让人一读再读、再三玩味,常读常新、魂牵梦绕,是什么让它有那么强大、那么长久的魅力?

    确实,这是一个月光的世界,里面的江、花、月、夜、人,通过层层渲染,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看诗不分明简介 >看诗不分明目录 > 如此春江如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