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东宫西宫(六)
大观二年(1108年),清者自清,洁身自爱,体弱多病的王皇后最终香消玉殒,享年二十五岁,谥曰靖和,先葬于裕陵,绍兴年间才改于徽宗庙室。
显恭皇后王氏(1084年-1108年),为宋徽宗的元配皇后,开封人,父亲为德州刺史王藻。徽宗即位后册立为皇后,生有一子一女宋钦宗赵恒和荣德帝姬赵金奴。王皇后恭敬节俭,姿色一般,不会取悦徽宗,虽为正宫,但不受宠爱,当时徽宗宠幸的贵妃郑氏和王氏争宠,皇后均待之以平。其子赵恒为宋钦宗,其女赵金奴,初封永庆公主,改封荣福。寻改号帝姬,再封荣德,初嫁左卫将军曹晟。靖康之变后,成为金国完颜昌的妾。后完颜昌为金熙宗诛杀,荣德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金皇统二年封夫人。
《宋史卷徽宗显恭王皇后传》:徽宗显恭王皇后,开封人,德州刺史藻之女也。元符二年六月,归于端邸,封顺国夫人。徽宗即位,册为皇后。生钦宗及崇国公主。后性恭俭,郑、王二妃方亢宠,后待之均平。巨阉妄意迎合,诬以暗昧。帝命刑部侍郎周鼎即秘狱参验,略无一迹,狱止。后见帝,未尝一语辄及,帝幡然怜之。大观二年崩,年二十五。谥曰静和,葬裕陵之次。绍兴中,始附微宗庙室,改上今谥云。
公主改称帝姬,在赵佶这里也是一件奇葩事。据说有一回,他拍了一下脑袋,想改“公主”的称号为“帝姬”,认为皇上的称号封给皇帝之女,不合典章。执政官们持有异议,有的说周王姓姬,其女称王姬;而赵姓是商代之后,不能用姬姓。有的说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用来称皇帝之女是降尊为卑。皇上说:“姬姓虽是周姓,考古立制以周为宜。姬既为妇女之美称,可见不光是指周姓。古为今用,引用之权在朕!”皇上既然把话说绝了,谁还敢再议。于是皇上下诏;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执政官们同声附和,齐称这是礼制复古的一大成绩。
在王皇后去世后的一年之中,一些大臣在幕后进行策立新皇后的活动。当时的蔡太师主张立王淑妃,童贯和朱勔倾向于刘德妃,杨戬认为两者皆可,郑居中则以为非郑贵妃莫属。对于群臣所推荐的人选,皇上并不反感,这几个人选都是他的爱妃。但推荐者所关心的不是国体,而是为了他们个人的私利,只能一笑置之。皇上偏向于立郑贵妃为新皇后:她出身于世家,有很好的礼教修养;平时勤读书史,深明历代治乱;举止恭肃,在后宫有威望;性情柔顺,雍容雅丽,与她在一起真是赏心悦目。不过时候未到,不必过早地宣布自己的决定。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郑贵妃对皇上的了解很深刻,针对他爱好绘画的特点,几次建议改革皇家图画院,以便扩大该院的规模,罗致散失的名画家,培植新的人材。皇上正在为没有新的玩乐项目而犯愁,听了她的建议后大为赞赏,于是颇有声势的改革画院的活动迅速展开。此举在宋代绘画史上乃至中国绘画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郑贵妃当时建议的本意,则是为了皇上在政务之暇,有称心如意的事可做。皇上挥霍无度,爱亲近狎邪,有了高雅的艺术创造活动,就可以发挥他的才干,疏远像蔡攸那样的一些佞臣。她的用心可谓良苦。
当年十月,皇上正式立郑贵妃为皇后,并亲作御笔,称她“谦慎持身,德冠后宫”。郑皇后一心想作天下母仪之正,在行受册封礼时,称国用不足,一切从简,只用贵妃旧冠改作皇后王冠,仪仗、旗旌之类奏请减少。她知道堂兄郑居中招权受贿,操纵盐钞市场,与大臣相处不以国体,而是根据个人私利。在册封之后,就上表说,与郑居中为同族.国戚不应干预政事。于是郑居中被免去知枢密院一职,改任观文殿学士。郑皇后牢记向太后和王皇后的遗命,尽心侍候皇上,遇事不忘谏诤。为了使皇上有正当的娱乐,她对画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使画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