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五节
的血性男人。

    卑鄙的日本人只能靠谋杀来解脱困境。罗靖寰即分析过,此条约未签,“无疑是日本害张作霖的原因之一”。

    在离开人世之前的几年,老迈的张学良曾颤巍巍地告诉香港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父亲“有宏才,度量大,但没有大略”,而蒋介石“有大略,无宏才”,如果他们两人合作,“不仅可以征服中国,还可以征服世界”。张学良还认为:父亲非常爱护老百姓,东北人拥戴张氏父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刮地皮”;实际上父亲是爱国的,他只是表面上应付日本人,并不真正答应他们的要求;日本人感觉上了张作霖的当,后来便下手害死了他。

    是呀,这么现成的答案,为什么总不被权威教科书采纳呢?一说到张作霖之死,为什么总要绕舌说上一通似是而非的原因?

    张作霖署名的最后一份声明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日发表的《息争通电》,他宣称将退出北京,此后国事“悉听国民裁决”。此前,这位仿照老友孙中山模式担任了“大元帅”的大军阀,已经做出比较开明的政治决定:于赞成三民主义之外,加上“民德主义”以尊崇旧道德,改称“四民主义”;南北双方停战;合并南北政府等等。

    一切安排好后,他才登车而去。非“仓皇”也,实“从容”也。

    因大元帅的一声令下,安国军——最后的北洋军——全线停止了军事行动,逐次退往东北方向,不断有不愿出关的将领被蒋介石和冯玉祥以重金收买,率部“反正”,编为国民革命军,追击从前的友军。因而,收尾时的“北伐”战争,实际成了“党军”各部欢声笑语的扩军之旅。

    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同胞厮杀的内战惨剧,因张作霖的主动退避而猝然停演了。张氏所为,正如同十四年前隆裕皇太后拍板清廷逊位一样,都是值得后人尊敬的历史性选择。因退让,兄弟不再相戕,人民不再牺牲,社稷得以保全,国脉得以延续。功耶?过耶?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3日凌晨一时,张作霖神情黯然地离开了现在全国政协办公大楼的这个地方,专车碾着太平桥大街上专为他而铺洒的黄土,穿过一个个奉军守兵的背影,驶向火车站。

    月台上,由二十节车厢组成的专列已经在呼哧呼哧地叹息着了。他强作欢颜地与暂留京城的总参议杨宇霆、军团长张学良等要员们作别,自兹一去不复回。

    谁也不曾料想,日本人已经为他挖好了死亡的陷阱……

    张作霖出京,标志着北洋时代已经进入弥留阶段。

    他将其陆海军大元帅和安国军政府总理的印信、令旗等,都带上了车。不知是为了留作纪念,还是为了卷土重来。

    凭武力和阴谋统一了中国的中国国民党人,把乱纷纷的“北洋”的大幕落下了。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使命也告终结,人家看好的是孙总理生前定下的南京。“北京”因之改名“北平”。待“党国”的大幕在南京重新拉开后,民国的主席台上已经换了一班人就座。易帜后张学良被安排在了蒋中正的副座,成为威风赫赫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回到北平,成为整个北方的第一号军事领袖。“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他竟然指示所辖的东北军不准抵抗,致使东北迅速沦丧,因而成为千夫所指的“不抵抗将军”。从二十九岁那年他率兵入关参加拥蒋战争以后,就再也没回故乡,当然也一直未让其父入土为安。

    整整一百岁的“少帅”以基督教的仪式下葬于太平洋中的异国小岛上,他永远不会回家乡为父亲迁葬了。现在的大帅府里的照片告诉人们,张作霖在原籍辽宁省凌海市(旧称锦县)石山镇驿马坊的苹果林里,与他的结发妻子赵春桂相会于九泉下了。那里,还有他患难与共的二哥张作孚。

    抚顺城外的“元帅林”永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