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八十三节 问计
    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反复思考李鸿章所上的《筹议海防折》,无法顾及左宗棠。

    李鸿章是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涉及海防,朝廷自然对南、北二洋的态度格外重视,李鸿章也自然最有发言权。

    李鸿章此次上《筹议海防折》竟达一万余字,可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鸿章在折子中一共向朝廷提了六点建议:

    一、门户洞开,江海已成我与各国公共之地,必须加强海防;二、向西欧强国购买铁甲战船成立大清自己的舰队;三、把用于西征的款项移给买船加强海防上;四、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腹心大患主要针对的是日本;五、抓重点建设。就眼下国家的财力,既要加强东南万里之海防,又要收复新疆,恐怕做不到;六、暂时放弃塞防,重点加强海防。

    李鸿章上折不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李宗义,也就加强东南海防一事拜上一折,所论与李鸿章基本相同。随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署福建巡抚丁日昌、福建浙总督李鹤年、署河道总督乔松年以及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人,也纷纷上折,主张专注东南海防及目前急务。日本突然侵略台湾一事,给东南沿海督抚的印象太深刻了。

    针对专注海防之论,慈禧太后会同恭亲王与一班在京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反复议论了两个月有余,终觉专注海防,就此放弃新疆,似有欠妥之处。

    慈禧太后为稳妥起见,令军机处给各省督抚遍发询旨,同时亦将李鸿章等人的折子悉数抄阅,让大家共同讨论,“妥筹密奏”。

    询旨递进兰州,左宗棠把李鸿章、李宗义等人的奏折全部阅看一遍,很快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他赞成李鸿章提出的加强东南海防之议,但对移塞防之饷作海防之饷一说,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把刘锦棠传至兰州,并会同一班幕僚,决定好好筹议此事。两宫太后的懿旨却在这时快速递进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驾崩了!

    左宗棠一面布置灵堂,一面传命全城文武官员成服到总督衙门拜祭,又札饬各州县衙门,国丧期间严禁饮酒作乐等事,以维国体。

    国丧期间,地方公事虽照办不误,但一些督抚上奏的折子,凡与国丧无关的,自然就要拖后了,这也是成例。

    很快又有懿旨下来,宣布新皇帝登基,仍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国号为光绪,定明年为光绪元年。

    这新皇帝年仅四岁,也不是同治帝的儿子,是咸丰帝之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因同治帝无后,由慈禧太后做主,将其过继给咸丰帝为子,继入大统。

    光绪帝名载湉,从太祖努尔哈赤算起,是大清国第十一位皇帝。

    照常理推算,同治帝驾崩无后,应该从皇室的近支中同治的晚辈里找出一个人过继过来才对,但那样一来,慈禧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按着大清的祖宗家法,皇帝冲龄践祚,皇太后可以听政,但太皇太后却不能听政。慈禧太后为了控制朝政,达到继续垂帘的目的,只能这么做。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三月初七,经过反复论证,左宗棠所奏之《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一折拜往京师。

    在这之前,左宗棠已陆续收到军机处转抄过来的一些大员,就海防塞防一事,上给朝廷的奏折,自然是谈海防重于塞防的多,赞成移西征之饷加强给海防的亦不在少数。只有湖南巡抚王文韶等少数人,以“俄人不能逞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主张宜以全力注重西北,认为塞防大于海防,强调海防为轻、塞防为重。

    左宗棠却认为,大清国的海防与塞防,应该并重,并为此谈了三点自己的看法:一、西洋各国由海上进入中国,寻求的是商业上的利益,而不是国土;二、加强海防,用不着投入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左宗棠发迹史简介 >左宗棠发迹史目录 > 第八十三节 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