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89、彭加木——舍身赴险 科考先锋
    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

    彭加木(1925-1980),男,汉族,广东省番禺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以“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积极向组织要求赴新疆考察。彭加木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我国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罗布泊的三次探险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至3月30日,彭加木和几个科学工作者环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对当时流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河水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可能有重水等资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质,六十年代我国需花大量外汇购买。他不顾身患癌症的身体,主动请缨为国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时间短促,一无所获,但他的献身精神却感动了人民,人民将其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日两国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摄制组,到罗布泊实地拍摄,聘请彭加木为顾问,先期到罗布泊进行了细致的科学考察,他说:“我彭加木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来的勇气,我要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的发言权。”此行取得了许多骄人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寻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这次科学考察发掘填补了我国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的空白,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一些谬误。科学考察结束后,又为中日两国摄制组找到了从古墓地、兴地山进入楼兰的道路,还重走了从楼兰环绕罗布泊到达若羌的丝绸之路中段。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湖盆全长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乡泽国,谁也无法穿越,在湖盆中采集了众多的生物和土壤标本,采集众多的矿物化石,收集了众多的第一手科考资料,为我国综合开发罗布泊做了前瞻性的准备。

    不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却失踪了,国家先后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拉网式的寻找,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却没有丝毫蛛丝马迹,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

    二、沙浪吞没英雄,科学家化作“罗布魂”

    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6月11日,完成纵贯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后,即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简介 >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目录 > 89、彭加木——舍身赴险 科考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