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耿耿忠心放光华:叶剑英在长征中
。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因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因此,被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可是刘伯坚并没有因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地工作。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长征战友送行。他见到叶剑英,特意把酒饯别,倾诉衷肠。两位老战友依依不舍,心情十分沉痛。刘伯坚望着滚滚的东流水,对叶剑英说:“现在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办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又何尝未反映过呢?他曾几次把刘伯坚的要求向军委作了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左”倾领导者却说刘伯坚“婆婆妈妈的”,没有什么用,就是不同意他参加长征。叶剑英无可奈何,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1962年,叶剑英在《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诗中赞日:“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鄂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这是多么激越悲壮、寓意深邃的诗句啊!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畔、黎板桥头,送行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使人想起战国荆轲刺秦王,和与易水畔击筑送行的好友高渐离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刘伯坚的壮烈一生,令人景仰不已。叶剑英每每回忆起这段历史,心情都十分沉重,对“左”倾错误领导者深恶痛绝。他惋惜地说,他们在长征前有意甩掉的许多好同志,后来不少人惨遭敌人杀害,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二、连破封锁洒热血
1934年10月初,中央颁布《野战军10月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规定了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出发日期和到达的地域。中革军委发出第五号命令,决定将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1野战纵队,又称军委第1纵队,与主力红军一起行动,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等随这个纵队行动。此外,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等单位组成第2纵队,亦称中央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军委第1、第2纵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西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为保守军事机密,中革军委规定军委及各部队对外使用的代号是:军委为“红星”,军委第1纵队为“红安”,第2纵队为“红章”。在战略转移前夕,总参谋长刘伯承因不满李德的错误指挥而被降职到第五军团当参谋长。从这时起至黎平会议,叶剑英以军委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身份主持总司令部的日常工作。
10月21日,叶剑英率领军委第1纵队随主力红军从于都西南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11月8日,在汝城以南之天马至城口间,通过第二道封锁线。15日,在良田与宜章间,通过第三道封锁线。12月1日,主力红军渡过湘江,通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在突破这道封锁线时,面对国民党军几十万兵的前堵后追,博古等领导人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红军指战员经过浴血奋战,虽然杀开了一条血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折损过半,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很快地减到3万多人。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突围行军中,叶剑英协助周恩来、朱德处理繁忙的军务,及时传达并贯彻执行军委的各种命令、指示,随时处理部队行军作战遇到的各种问题。他经常找负责人碰头,研究如何应付遭遇战和防止敌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