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虚寒症的典型症候与误下后果。

    太阴与阳明同主胃肠疾患,但临床表现却有所不同,阳明病多为里实热症,太阴病多为里虚寒症,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转化,阳明可转入太阴,太阴可转属阳明。

    【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注释】

    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译文】

    太阴中风,四肢疼痛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太阴中风的主症及欲愈的脉症。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脉浮取而微,是风邪不盛,沉取而涩,为里虚湿滞,此为邪入太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之病脉。阳微虽为邪微,但阴涩为里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则欲解而不得。欲愈关键全在由微涩脉转为长脉,涩脉转长为正气来复之征,正气复就有力驱邪外出,所以知为欲愈。假使脉但微涩而不长,就不会是欲愈了。

    【原文】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①。

    【注释】

    ①从亥至丑上:夜晚十时至深夜二时。

    【译文】

    太阴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二时至深夜二时之间。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好转的大概时间。

    《内经》:“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于亥、子、丑三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还之时。太阴病多为脾虚中寒症,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除中寒,所以太阴病将愈也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太阴病,如果见到表症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条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太阴病本属里症,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提示当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罢,故仍以桂枝汤解表。本条乃举脉略症,不应理解为单纯据脉定症,然而太阴病兼表,何以不先里后表,却先治表,必然是太阴里虚寒尚不甚,若里虚寒较甚,则虽有表症,亦不可先治其表,而宜先温其里,后和其表,或温里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参汤即是其例。“阳明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症,自当有头痛、发热、恶风等见症,否则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①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注释】

    ①脏有寒:太阴脾脏虚寒。

    ②四逆辈:四逆汤一类的方药,应包括理中汤在内。

    【译文】

    腹泻而口不渴的,这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脏虚寒的缘故,应当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