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述要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智谕法师撰#a01
缘起
#a02
述经题
#a03
述经文
缘起
民国五十八年,奉师命至竹东五指山观音寺看庙。当时山路难行,香客稀少。自己拾柴,自己种菜,半农半樵,倒也安闲。
山上无有藏经,苦无修学之缘。随身带了一本圆觉经,是唯一的经典。每当课余无事时,便将圆觉经请出来,端坐恭诵。
有一天诵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时,不觉顿时泪流满面。如此甚深微妙佛法,何幸得闻?仰感佛恩,无以为报。
当时虽于佛法深生欢喜之心,然于甚深义犹未了了。一时冲动,立刻托人下山买稿纸。竟胆大妄为作起圆觉经疏来。
文成以后,自觉尚待斟酌之处甚多,于是悉心修正。但是愈改愈不顺眼,终于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最后为求眼不见心不烦,于是把一番心血付之丙丁。
时隔一十六年之久,又再度捉笔为文。倒不是有所进步,对于经文己经了解。而是老愚昏庸,不知深浅不自量力而已。
宗密大师曾作圆觉经大疏,近代复有谛闲大师的圆觉经讲义。宗密大师依华严宗旨解释圆觉经,谛闲大师依天台解释圆觉经。二公之作,已如日耀中天,岂容爝火争明。只因多年慕法之心,一时按抑不住,出此敝卷,呈正读者之前。
此经在明诸法依他如幻,若达如幻非实,自离遍计。离于遍计,便知世谛。知世谛依他无性,便入圆成实。入圆成实故,名为圆觉。故此经旨在于依他起上,破遍计执,便入圆觉。破乎定有,则知幻有,知诸法幻有,则入圆觉。
宗密大师谓此经属实教,谛闲大师谓此经方等摄。然若观经文‘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收渐修一切群品。’似在终顿之间。本来在佛圆音一演,无有分别。众机不同,见有高下。故四教五教,众经普含,不可定判。例如顿教一门,众经皆有一分离言之旨。故天台不别立顿教,认为藏通别圆,均有离言之义。华严宗则认为别有一辈顿教之机,于是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解此经,自感心余力拙。不到之处,尚望读者诸贤赐正。西莲净苑释智谕
述经题
宗密及谛闲二位大师,经首均有悬谈或五重玄义。今以能力所限,未堪广论,故迳述经题。
大方广
佛说是经有五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大方广圆觉’五字,应冠各名之首。即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大方广圆觉秘密王三昧;大方广圆觉如来决定境界;大方广圆觉如来藏自性差别等。所以此经简称,名为圆觉。今依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名解释之。
大方广三字,是所证之理,此是本觉。本觉时,理智无分,乃圆融一真法界。法界无界,无界随缘而现法界,虽随缘而现法界,而终归法界无界。如是法界,不可思议,略以大方广三字名之。
大者言体,体色遍无外,以无性为性,性而无性。方者言相,体无性故能随缘。随缘而现诸事相,诸事相者法也。故方以轨范为功,能生一切物解,以无相为相,相而无相。广者言用,体无性不可思议,由体起用,亦复无量不可思议,以无用为用,用而无用。
故大方广者,所证理也。此所证之理,即一真法界。是诸佛之所已证,是菩萨之所欲证。一真法界,无外无内不可言有,横遍竖穷不可言无,无以名之,强名曰大。一真法界,无有定相,以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