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篇·陶埏
坯土的原色,日后经过霜雪风雨侵蚀,就会立即松散而重新变回泥土。如果过火一成,砖面就会出现裂纹;过火三成,砖块就会缩小拆裂、弯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烂铁,就不再适于砌墙了。有些会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里做墙脚,这也还算是起到了砖的作用。烧窑时要注意从窑门往里面观察火候,砖坯受到高温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有点晃荡,就像金银完全熔化时的样子,这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来辨认掌握。

    使砖变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窑顶堆砌一个平台,平台四周应该稍高一点,在上面灌水。每烧三千斤砖瓦要灌水四十担。窑顶的水从窑壁的土层渗透下来,与窑内的火相互作用。借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坚实耐用的砖块了。煤炭窑要比柴薪窑深一倍,顶上圆拱逐渐缩小,而不用封顶。窑里面堆放直径约一尺五寸的煤饼,每放一层煤饼,就添放一层砖坯,最下层垫上芦苇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烧窑。

    皇宫里所用的砖,大厂设在山东临清县,由工部设立主管砖块烧制的专门机构。最初定的砖名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及方砖等名目,后来有一半左右被废除了。要将这些砖运到京都,按规定每只运粮船要搭运四十块,民船可以减半。用来砌皇宫正殿的细料方砖,是在苏州烧成后再运到京都的。至于琉璃砖和釉料已在《瓦》那一节中详细记述了,据说它用的是台基厂的柴草并在黑窑中烧制而成的。

    罂瓮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变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却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省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制造大口的缸,要先转动陶车分别制成上下两截然后再接合起来,接合处用木槌内外打紧。制造小口的坛瓮也是由上下两截接合成的,只是里面不便槌打,便预先烧制一个像金刚圈那样的瓦圈承托内壁,外面用木槌打紧,两截泥坯就会自然地黏合在一起了。

    缸窑和瓶窑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须建在山冈的斜坡上,长的窑有二三十丈,短的窑也有十多丈,几十个窑连接在一起,一个窑比一个窑高。这样依傍山势,既可以避免积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级向上渗透。几十个窑连接起来所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目录 > 中篇·陶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