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三(上)
解释】

    以自己的私心而废弃了公理。

    【分析】

    以个人的喜怒恩怨,而废弃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领导人以私废公,就会邪正不辨;那么朋友乡党之间,就会有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嫌疑了。一个人若是以私废公,更进而爱憎不当;那么就会连自己的家人,父子至亲骨肉,也都会变成怨家了。人情蒙蔽的害处,莫甚于此啊!

    【故事】

    从前洛阳县令孔翊,在衙门的庭前,放置了一个火盆,凡是有关说请托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烧掉,连看都不看;他说:县令与百姓最亲近了,官场上难免会有许多的请托;若是照办的话,则百姓就会受害;若是不照办的话,就不免会得罪人;惟有请托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拆开,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烧掉;在我来讲,我不知道请托的是什么事情;而在请托的人来说,也不至于得罪他们啊!因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标准,审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据,怎么可以以私废公呢?后来孔翊的儿子,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

    窃人之能。

    【解释】

    窃取他人的技能,据为己有。

    【分析】

    例如窃取别人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文章;窃取别人的谋画,以为是自己的谋画;窃取别人的功劳,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窃取师傅的教诲,以为是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必定会遭受到谴责。

    【故事】

    周朝的时候,梁山发生山崩,晋国的国君就召见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晋见国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车夫;就问他说:你最近有没有听到些什么消息啊!车夫回答说:梁山发生了山崩,崩落下来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听说晋君为了这件事情,正要召见大夫伯宗,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伯宗就问车夫说:那要如何解决呢?车夫说:很简单,只要晋君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么河水就会流动了。伯宗就用车夫的建议,向晋君报告,晋君采纳照办之后,河水就开始流动了。晋君就问伯宗说:你是怎么知道用这个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说: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啊!孔子听到之后就说:伯宗这个人,快要绝后了啊!因为他窃取了别人的善行,以为是自己的善行啊!后来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断绝了。

    蔽人之善。

    【解释】

    隐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别人知道。

    【分析】

    佛经说:善这一个字,最能够成就世人一切的行愿了。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应当要表扬才对;而且还要惟恐表扬的不够,不能够使他的善言善行发扬光大;这样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誉,而且可以打动别人的善念啊!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传播劝导,那么行善的人,就会愈来愈多了;这实在是一件乐事,为什么要去隐藏遮蔽它呢?所以隐蔽别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无好善之心,恐怕还有嫉妒的念头呢!所以才会不愿意彰显别人行善的美德,恐怕这样会突显自己的罪恶,这种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

    从前有两位读书人,奉命编纂整理江阴县的县志。他们偶然见到旧县志里,记载有两位守节妇人的事迹;认为这件事情平淡无奇,就把这两位节妇的记载删除掉。当天晚上,城隍庙里的道士,就听到有两位妇人在向城隍哭诉说:我们两个人一生吃苦守节,死了之后,我们守节的事情,就被记载在县志上,现在却无缘无故的被人给删除了啊!城隍听了之后说道:这两位读书人,本来是应该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们隐蔽别人的节义善行,就应当削除他们的官禄。两位妇人听了城隍的这番话,就向城隍泣谢礼拜后,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简介 >太上感应篇汇编目录 > 卷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