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三(上)
,故意把应该判轻的判成了重刑,实在是严重违背了圣人体恤怜悯罪犯的用心啊!而且人命关天,关系生死,责任更是重大,负责审案的官员,最应该加以留意,小心的搜查证据,不可以有丝毫的疏忽;否则容易被诬赖之徒乘机利用,而误导了案情啊!

    见杀加怒。

    【解释】

    看见有人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时候,不替他哀怜,反而加以嗔怒,这种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分析】

    曾子说: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是说有罪的人,当他接受刑罚的时候,仍然应当要体谅他犯罪时候的动机,不可以轻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况且死者不可能再复生,虽然是他自作自受,罪由自取;然而现场看到他受刑被杀,心中应该是感伤不已,正要为他掩面哭泣流泪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加以嗔恨忿怒呢?这种人的心,实在是太残忍了。至于家禽兽畜鱼类,被人宰杀的时候,更是应当要怜悯它们的无罪无辜;若是见到它们被杀而加以嗔恨愤怒的话,这种人一定是残暴酷虐嗜好杀生的恶人啊!

    知过不改。

    【解释】

    明明知道自己的过失,却是不肯悔改。

    【分析】

    文殊菩萨向佛陀请教说:少年的时候造孽,到老的时候才修行,这样能够成佛吗?佛陀回答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圆悟禅师说:那一个人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能够改,就是善莫大焉啊!所以唯有君子能够改过迁善,那么他的道德也就日新又新;而小人则是掩蔽隐藏,甚至文饰他的过失,所以他所造的恶业,也就愈来愈显著了。

    【故事】

    宋朝的大文学家曾子固(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情颇佳,神宗皇帝就问曾巩说:你觉得安石的为人怎么样呢?曾巩回答说:安石的文章行谊,并不比汉朝的扬雄差,但是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啊!皇上说:安石的为人并不重视富贵钱财,你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臣所谓的吝啬,是指安石虽然勇于任事,有所作为;但是他却是吝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啊!神宗听了曾巩的话,就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见善不为。

    【解释】

    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说: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所以做善事,贵在要日积月累的储积。知道是善事,就马上要去做;而且还要很认真努力的去做。老子说:九层高的楼台,最初也是开始从累土渐渐累高的啊!千里之远的行程,最初也是开始从脚下一步一步的走啊!人若是能够每天改掉一个过失,则可以消除一项的罪业;若是能够日行一善,则可以增加一个福报的基础。

    【故事】

    周朝末期的时候,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郭氏家族是怎样衰败灭亡的啊?老人回答说: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厌恶恶事的缘故啊!齐桓公就说:喜欢善事,讨厌恶事,怎么会衰败灭亡呢?老人说道: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不能够去做善事;讨厌恶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恶事,所以才会衰败灭亡啊!

    自罪引他。

    【解释】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认;反而牵引他人,希望脱卸自己犯罪的责任。

    【分析】

    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东窗事发的时候,就牵引嫁祸别人,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拖人下水啊!他的动机,不是希望掩饰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要报仇嫁祸他的仇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终究是遮掩不住;而诬赖别人,也终究是诬赖不成啊!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纵然是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仍然难免会遭到天诛啊!

    【故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上感应篇汇编简介 >太上感应篇汇编目录 > 卷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