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自性清净,但其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为客尘所染,便成为生起一切法的阿赖耶识而有一切善不善之因,修行在于以般若之智破除对言相及诸法的执著而使得如来藏自性清净。[iv]此处的般若与佛性仍然是两个范畴,两者的会通只是在功用层次上。它虽然指出转识成智可以使如来藏得显清净,但如来藏不显清净又何来无上菩提?这里存在着互为因果的悖论。事实上,般若与佛性在印度佛学中分属两个相互独立的佛学体系,两者在一定程上也是相互对峙的,它们在印度佛学中也不可能真正会通,但它们潜在的贯通因素是《坛经》融会般若与佛性的重要理论渊源。

    般若学之传入中国先与玄学合流而有六家七宗之说,大乘中观般若学的真正确立则始肇于罗什。罗什除广译大乘般若学经典及大力阐发般若中观学说外,还翻译了许多佛性-如来藏系经典,其弟子则各有所长。例如,僧肇被视为中土解空第一人,他将般若中观思想推向了顶峰。竺道生则被誉为中土涅槃圣。众弟子虽各有所长但仍出于同一师门,他们的学说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十分可能的。事实上,僧肇在阐发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中已显中道实相的端倪。竺道生本从罗什学习般若学,深得般若学扫相绝意之精义,体法为佛,法是佛性,法即佛,当理为佛,理为佛因,理即佛,佛及佛性的含义与般若之义多有相通。[v]隋唐时代相继建立的中国佛教宗派以六经注我的态度融摄空、有两家思想。三论宗虽独宗中观般若学但又以中道为实相;天台宗的性具说本就是以中观会通佛性的产物;华严宗主张法界缘起说但又重视十玄观法。禅宗先驱楞伽师宗奉《楞伽经》,从东土五祖到神秀北宗,其禅学思想中会通般若与佛性的态势愈为强烈,其中江南般若三论系的法融牛头禅对惠能禅学的影响为最大。在惠能之前,会通般若与佛性在形式上各有不同,或以般若中观之智为终极,以中道为佛性;或以般若之智助成佛性,以体认佛性为终极;或以般若与佛性为共同终极,但般若与佛性仍然分属认识领域和心性领域,在宗教实践上是二而一的关系。惠能禅学的建立使般若与佛性真正实现了融合,般若是非有非无的不二之义,佛性是非有非无的不二之性,般若与佛性是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的关系,它们体用一如地内在于人们的当下一心,当下一心的顿悟既是体证佛理又是体认佛性。这种会通关系很好地解决了般若为何能及怎样能会通佛性的问题。

    二、以体极为宗的般若思想

    惠能禅学改变过去楞伽师宗奉《楞伽经》的传统而宗奉《金刚经》。惠能求法前因在客店闻人诵《金刚经》略有所悟而发心出家求法,在黄梅时五祖三更秘密授法仍依《金刚经》,即惠能之得悟多由《金刚经》启发。《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经典,其内容展示一种性空幻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智慧,也倡导心无所住、离相无念、扫相破执的修行脱论。惠能禅法十分强调智慧。《坛经》第二品中直接把般若称作智慧,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vi]此处智慧不是一般世人的聪明才智,而是使人度脱生死轮回之苦,真正达到涅槃境界的特殊智慧。惠能禅学对智慧的论述包括空的观念和中道思想,中道思想又延及二谛观、三无观和三科三十六对禅法。惠能般若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非有非无的中道观阐释佛性,般若与佛性融为一体,般若的顿悟也就是佛性的当下体认。

    首先,《坛经》继承了传统般若学的诸法性空思想。《般若品第二》中说: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此处的空既是法空(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又是我空(世人性空);既是相空又是体空(自性真空),但《坛经》并不止于体空,而是继承了般若学的中道思想,以中道释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