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宗禅法的灵魂所在,也是慧能南宗最具特色的革新思想所在。在顿悟见性的旗帜下,《坛经》提出了自性自悟、不假修习;禅非坐卧、道由心悟;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等振聋发聩的口号,导致了禅门修行实践的彻底变革,使更多人相信凭借自力,在即世间能实现解脱理想。
第三,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佛门修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佛求解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必然导致追求实现解脱理想的自力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必然抛弃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即世间求解脱。《坛经》中不离世间自性自度、自在解脱的解脱论就是这样合乎逻辑地展开的。
即然相信即心即佛,那么解脱的道路就不在向外求玄,而在自心归依自性、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因此,《坛经》中说;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坛经》中多处透露出对实现自性自度的解脱理想的自信: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由于倡导自性自度,所以对修学者而言,从此岸到彼岸的舟楫在自身中,从世间的烦恼到出世间的菩提也在自心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样,解脱的理想就在现世烦恼的世间,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中,而不在遥远的未来、遥远的西方。
《坛经》的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与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一起,唤起了人们在人伦日用、尘劳烦恼中追寻精神解脱的自信,也养育出禅宗基于现实土壤收获菩提之果的现实品格,使中土禅宗慧灯相传、慧命相续、枝繁叶茂、慧果飘香。
第四,无念为宗的思维观。《坛经》倡导的是一种注重修行实践的顿教法门,在实践的同时需要佛门的正见、正思维作指导,基于此,《坛经》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意义上,贯穿了以般若智慧扫除执著边见的思维方法和原则,我们姑且称之为思维观。
《坛经》中的整体思维观是佛门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般若智慧。般若经典是诸佛之母,《坛经》也多处明示《金刚经》、《般若经》的般若智慧是其思维之母。《坛经》一开始就记述慧能卖柴时,忽闻《金刚经》,心即开悟。慧能得法后,在大梵寺说法的首要内容就是说般若波罗蜜法,慧能在《坛经》中这样说: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可见,般若思维的建立与阐扬是建立顿教法门的前提和基矗
《坛经》中倡导明心见性、自性自度的修习解脱实践的基本思维原则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离相无念正是般若思想的精髓。无念,即于念而无念,对万物不作分别思考,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无相,即于相而离相,在与外物接触时不产生任何表象;无住,就是使刹那生灭的每一个意念均不受外物的束缚,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以无念为宗建立的顿教法门,实际上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在《坛经》中,无论是说定慧体一不二,还是说烦恼即是菩提,无论是说常与无常,见与不见、无二无别,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还是说三科三十六对法,说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出没即离两边,都是倡导的扫相破执、不落有无、不染不著、不落两边的中道思想,都意在入不二顿教法门,见不二真如佛性。
禅宗离相无念,破相扫执的思维原则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修行实践,一破一立,破立一体,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