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师资略述
《坛经》师资略述
释明真
研究《坛经》者甚多,教内教外,不一而足。然彼多在心性、顿悟、般若等义理的阐发论述,而于《坛经》师资这一块,却少人问津。余谓切不可忽此一段,以其实关乎宗门命脉的延续与佛教正法的住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师资相摄篇》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徒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积业深,行久德固者,皆赖斯矣。就中可见师资相摄实关乎佛法住持。然相摄篇多在名相、义理、劝化方面的阐析叙述,实少乎事例以证明。事理结合,方为美妙。今理已备在相摄篇,不多添足;举事以辅之,理则更明。如《坛经机缘品》云: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此段文字,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师道、重传承的一面。当玄策与其剧谈,见其出言暗合祖意,即问:仁者得法师谁,此中得法师谁有两层意思。得法指得到什么法,即后面所言之方等经论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师谁指师法于谁,即后面所言之各有师承与未有证明者。前之听方等经论,以其各有师承,故得其法;后之于《维摩经》,悟佛心宗,以未有证明者,故未得真法。所以玄策才引出后面的一段话,即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玄策之意乃令玄觉往六祖惠能处,从师印证。再如《坛经自序品》中云:
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此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此客亦是先到此中礼拜,而后持受《金刚经》。礼拜在先,见其尊师;五祖忍大师劝其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此是授经;客持诵在后,此是重法。此中惠能与客之问答颇与上文得法师谁之问答相同。其实在《坛经》中,这样描述师徒道友之间重师道、重传承的文字随处可见。接下来再引出惠能初礼五祖时之问答,来说明在古代佛门中师父重视弟子,爱护弟子以及种种善巧方便接引弟子的优良传统。如《坛经自序品》中云: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可见其求师心切,尊师之情油然而生。当五祖问及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时,惠能之答语,又可见其质直之心,心无旁鹜,求道之殷切非同一般。而此八个字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我们至今读来,仍似一股洪流激荡心田,却不知以何相对。面对惠能的答语,五祖惊异之,晓他非同凡质,思忖当举其上者,加以考验一番,故有如下之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此段问语又可见五祖方便接引学人的善巧,以獦獠,乃为蔑称。当知以忍大师之德行素养又何更出此恶语,其实此乃师之智心所现,故出方便恶语,见惠能反应,以核惠能先前所言之大话(惟求作佛,不求余物)。面对五祖忍大师的问难,惠能之答语又可见其根性大利与求佛心坚。如经文云: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惠能不仅响应了五祖的问难,而且还反问了一句。此中机锋之峻烈,实后代禅门之典范。以下一段文字,又可见五祖对其弟子的爱护。如经文云: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