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云三里。至卧龙庵。
卧龙之下五里。至青莲院(旧名白云庵)其傍有云峰院(旧名下偃)云峰五里。至道林院。道林一里至禅静院(旧名中兴)禅静一里。至保庆庵。保庆一里。至净隐院(旧名宝峰)净隐三里。至祖教院(旧名上偃1)其傍有盘龙庵。
西源庵。宝轮庵。皆不百步。宝轮三里。至椆木庵。椆木三里。至幽邃庵。幽邃一里。至赤眼塔。塔东北十里。至栖贤宝觉禅院。南康军出五老门五里。有大冲庵。大冲五里。亦至罗汉禅院。罗汉十里。亦至栖贤院。罗汉之东五里。至折桂僧庄。庄西五里。至白鹿洞李渤书堂。白鹿洞三里。至承天白鹤观。白鹤五里。
亦至栖贤院。栖贤之东半里。至净住院(旧名登云)净住之东二里。至广寿院(旧名资圣)其傍有金师后。广寿之北二里。至万寿院。万寿之南三里。至楞伽院(旧名下白石)楞伽之上三里。至证道院(旧名上白石)证道三里。至太平兴国院。太平一里。至上五峰香林院。香林五里。至净居院(旧名上庵)净居五里。至下五峰延福院。延福三里。至竹林院。竹林二里。至福源庵(旧名灵源)
福源半里。至石泉庵。石泉二里。至凌霄岩明真院。明真之下五里。至净妙院(旧名德政庵)净妙一里。至云1庵。云1三里。至圣果院(旧名净明)其前有解空院(旧名吉祥)解空之西北百步。至谷源庵。谷源之东北二里。至证寂院(旧名析桂)证寂半里。至华严院。华严三里。至永福院(旧名龙云)永福之下八里。至大富庄。大富庄之东北十里。至慧日禅院。慧日三里。至大雄庵。大雄复出官道七里。至佛殿庵。佛殿一里。至兴福庵。兴福三里。至智林院(旧名慈云)智林三里。则上吴章岭。江州界也。慧日之西南十里。至大城庵。大城三里。至延真昭德观。昭德之前一里。至登云庵。其后一里。至净慧院。昭德之西出官道二十里。至寻真冲虚观。寻真二里。至普觉院(旧名长庆)普觉之西十里。还至罗汉禅院。又自南康落星寺泛舟过钓鱼1一里。至明心院(旧名翠(此处原文缺失))明心五里。至楞伽院。楞伽五里。至善才庵。善才三里。至凌云庵(旧名凌云书堂)凌云三里。亦至万杉禅院。明心之东南五里。又至东古法轮院。法轮之北十里。亦至万杉。又自南康西南出十五里。至西古兴善院。兴善十里亦至归宗。凡自南康出建昌门。过承天院。则问开先路。出五老门。过望云亭。则问栖贤路云。
'
十八贤传第五
庐山岂独水石能冠天下。由代有高贤隐居以传。东林寺旧有十八贤传。不知何人所作。文字浅近。以事验诸前史。往往乖谬。读者陋之。使古人风迹用无知者。惜哉。予既作山记。乃因旧本参质晋宋史及高僧传。粗加刊正。或旧所脱略。今无有可考。亦未如之何也。
社主远法师法师讳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也。幼为书生。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尤善庄老。性度弘伟。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中原冠乱。
南路阻塞。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弘赞佛法。遂往归之。初闻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与弟慧持投簪落发。委命受业。心既入道。常以大法为己任。慧解夙发。神明英越。安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斯远乎。二十四。便就讲说。常有客闻讲实相义。疑难往复。弥用疑塞。师为引庄子义为比类。惑者大释。于是安之门人独听不废俗书。后随师南游至襄阳。安为朱序所拘。众皆罢去。远乃与弟子数十人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太元六年。至寻阳。爱庐阜之间旷。乃立龙泉精舍。久之沙门慧永禅师先居西林。与师有旧。欲邀同止。乃谓刺史桓伊曰。远公弘道。学者日集。贫道所栖。狭不足处。奈何。时又梦山神请曰。此山足以栖神。一夕忽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