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下)
叙山北第二
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五里。至延寿院。旧名罗汉坛。过延寿院五里。至石塘桥。有濂溪。周郎中之隐居。周名惇颐。字茂叔。道州人。仕官有才略。早慕高名。乐庐山之胜。因家寻阳之别墅。于附郭自名曰濂溪。过濂溪东入宝严禅院十里。北至太一观亦十里。宝严旧曰双溪。景德三年。赐今名。院当官道。吴乾贞二年。僧常真始基焉。常真荆南人。姓田氏。人谓之田道者。勤身耕斸。以待四方游者。二林僧修睦号楚湘。东西二林监寺谭论。大德官命废省庵舍。睦谓之曰。今撤子所宇则何归乎。田曰。本是林下人。却归林下去。睦异其言。因则敬待。赠之诗曰。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有行鬼不识。无心人谓痴。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欲别一何懒。相逢所恨迟。由是历南唐。为山中之表宇。显德六年。元宗赐田使给诸庵岩。无田者岁取其粮者二十六庵岩。南柢吴章岭五里。
由岭下北行一里。道西有云庆庵。旧名云镜。因流泉为池。多畜鲂鲤。岁已久游泳甚狃。由云庆西一里。至宝积庵。松竹蒙密。白云亭在其上。北望湓江。盘石可坐数人。鸣泉过其下。此山北僧庵之最佳者。云庆宝积皆在宝严之南。由云庆还宝严亦三里。宝严之东十五里。有下龙泉院。太一观北别有龙泉庵。此以下别之。由龙泉十里。至尊胜庵。由尊胜庵八里。至白鹿后。由白鹿后十五里。至仁寿院。由仁寿十里。至香积院。由香积三十里。至长岭院。长岭者彭蠡湖之别屿也。凡下龙泉至香积。非在山间。然山人野客。穷览幽远。皆尝至焉。水声野色有足佳者。香积之西二十里。有山南开先寺之场圃。曰大富庄。过大富则游山之南矣。宝严之西一里。至龙池庵。旧名冒峰。由冒峰五里。至庵岩庄。由庵岩庄一里。至禅智院。旧名净居。其后有绿野亭。由禅智五里。至大中祥符观。旧曰太一宫。祥符中赐今名。葛洪神仙传曰。董真人名奉。字君异。闽中候官人。少有道术。交趾太守士变死已三日。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
食顷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能语。遂复常。后居庐山。治人之疾。不取赀币。使愈者人植杏五株。数年郁茂成林。奉乃作仓廪。宣言人。贸杏者不须来报。但一器杏偿一器稻。人有欺者。猛盖辄逐之。所积稻复以施人。后上升号碧虚上监。是观即杏林之故地也。唐升元六年。徐知证作真人庙记。及有保大十二年记。今存焉。气象萧然。过者敬而不敢亵。沼泉游鱼尤为蕃狎。或曰。真人杏林在山。张景诗云。桃花谩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今莲花峰在观后。观之北五里。有龙泉庵。初远法师至于庐山。爱此间旷。欲结庵焉。地无流泉。师以杖刺地。应时泉涌浸为溪流。既而寻阳岁旱。远师诵龙王经。于池上。俄有龙起而上天。雨乃大足。故号龙泉。
龙泉之南十里。有妙智院。旧名行春亭。由妙智五里。至蛇冈。高僧传云。安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让国于季父而出家。汉魏间行达郜亭湖时湖神能分风上下。
舟人敬惮。因与同旅三十余。舡奉牲请福神。忽降祝日。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而性多真恚。故堕神报。今见同学。悲欣不可胜言。世高请神出形。神乃出大蟒头。不知尾之长。知世高向之胡语赞呗数番。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庙有绢千匹并杂宝物。世高为持去。预章造东寺焉。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
头尾数里。今寻阳郡蛇村是也。故名其高曰蛇冈。蛇之下冈五里。至太平观。太一观之西南二里。又有国泰庵。其西上有莲花峰。十里峰顶有莲花庵。由国泰五里。至报恩庵。由报恩一里。至云际庵。由云际二里。至永清庵。亦名下莲花庵。永清之涧北有牛道人隐居。由永清之西一里。至云溪庵。亦名莲花洞。自太一观至云溪。凡佛老之居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