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此。
平恩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高齐天保七年移于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唐台泽。一作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鸡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六年于广平城置鸡鸡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洺、漳二水。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合流入东北入平乡界。沙河。即湡水,经邑界。
曲周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汉属巨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高齐省郡。隋开皇六年复置洺州;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阿难枯渠。在县南十四里。邸阁城。《水经》云:“衡漳水又北经邸阁西。”即此城。巨桥仓。纣所积仓。《尚书》“发巨桥之粟”是也。废洺水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平恩移入旧地,又于此立洺水县,即今县也,以西滨洺水为称。唐会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县。衡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董塘陂。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将军慕容垂于董塘泉,即此陂也。董仲舒祠。董仲舒,广川人,祠在县东五十九里。啸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县市中补履数十年,人奇之不老。
临洺县。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易阳县也,属赵国。魏属魏郡。晋属唐平郡。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属广平郡,今理是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县;十年移邯郸县理陟鄊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此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为名,属磁州;大业二年割隶洺州。紫山,隋《图经》云:“临洺紫山,春夏有紫气,蓊郁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岩涧有紫石英。”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亲总戎师讨刘黑闼,因此立营。鸣犊冡。在县西南十三里。《家语》曰:“孔子自卫将至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遂不去。”
肥郷县。东南四十里,旧十三乡,今三鄊。春秋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列人及邯郸、蒲县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郸等县立肥鄊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隶洺州。浊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县界流入。列人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为县。按《汲冢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即此也。汉属广平国。邯郸故城。俗名桓公城,在县西北十里。肥乡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葛筑故城。隋《图经》云:“葛筑城俗呼葛鹅城,即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云夫人城。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毛遂墓。在县南七里。废清漳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本汉列人县地,故城在今肥鄊县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以南滨清漳水为名。唐会昌三年并入肥鄊县。列人堚。音魂。或曰列人堤,县居其上,堚即堤类也。后魏孝昌年中,有人于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测其由,盖是漳水久积泥淤,遂成高岸也。
贝州
贝州。清河郡,今理清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昴宿五度。春秋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巨鹿郡。汉高帝三年,韩信出井陉,定赵地,因分巨鹿郡地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理清阳。景帝中改为清河国。至后汉复为郡。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苻秦移理武城。后魏移清河郡及清河县于汉厝城置。高齐自厝城移郡及武城县于今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汉信成县理。后周建德六年平齐,于郡理置贝州,郡亦不废。隋开皇三年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