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
河东道十一
威胜军、大通监、平定军、岢岚军、火山军、宁化军
威胜军
威胜军。理铜鞮县。本潞州铜鞮县地。皇朝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于此建军,仍割铜鞮、武乡二县来属;至太平兴国六年,又割废沁州之沁源县以隶焉。
领县三:铜鞮。武乡。沁源。沁州割到。
军境:东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二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新置军未有里数。东至黎城县一百五十六里。西至大通监绵上县九十里。南至屯留县一百四十三里。北至辽州榆社县一百五十三里。东南至襄垣县一百五里。西北至绵上县一百二十五里。西南至和川县二百三十二里。东北至辽州辽山县二百二十里。
户:旧户属潞州。皇朝户:主四千一百七十二,客三百二十七。
风俗:同潞州。
土产:人参。贡。
铜鞮县,元十二乡。本汉旧县,以铜鞮水为名。春秋时晋别邑。《左传》:“郑伯如晋,晋人执诸铜鞮。”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故晋大夫羊石赤邑,时号赤,为铜鞮伯华。”汉以为县,置铜鞮,属上党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省沁州,复还潞州。唐武德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复入潞州。阏与城,今名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史记》:“秦襄昭王三十八年,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王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犹两鼠鬬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汉高纪》曰:“韩信破代,擒代相夏说于阏与。”孟康注:“邑名在上党涅县也。”断梁城,在县东北三十里。下临深壑,东、西、北三面阻涧,广袤二里,俗谓断梁城。铜鞮山,在县二十里,本名尧山。天寳六年,勅改为铜鞮山。山高一千五百五十尺。铜鞮水,《水经注》云“铜鞮水出覆斧山,经襄垣县道”是也。又《冀州图》云“乌苏城在县西北二十里,有铜鞮水”是也。故甲水城,隋开皇十八年置甲水县,故城在今县北七十里。石梯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水经注》云:“铜鞮西有梯山,高一千九百尺。”铜鞮城,在县南十五里。本晋铜鞮宫,《上党记》云:“铜鞮有晋宫阙,犹存。”子产曰:“铜鞮之宫数里。”叔向墓,在县东一十八里。晋大夫羊舌伯华墓,在县南六十里。晋《太康地记》云:“铜鞮,晋大夫羊舌食邑,时号曰铜鞮伯华。”墓高一丈五尺。
武乡县。东北六十里,旧八乡,今七乡。本汉涅氏县地,属上党郡。晋始置武乡县,属乐平郡。石氏分上党郡涅、沾二县置武乡郡,县属焉。后魏太和十五年,自故涅城移武乡郡于南亭川。隋开皇初废郡,县属潞州;十八年,置韩州县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县归潞州。《冀州图》云:“今理卽古榆社故城也。”侯甲山,今名护甲岭。《水经注》云:“涅县胡甲山有长岭,谓之胡甲岭。”刘歆《述初赋》云:“登侯甲而长驱。”是此也。涅城,《冀州图》云:“涅城在县西六十里。”后魏初,于此立丰州。北齐改曰戎州。后周废之。秃顶山,在县西北九十里。石臼岭,在县北六十五里。护甲水,在县西北八十八里。鞞山,按:石勒曾于此闻鼓鞞声,因告其母,母曰:“汝作劳耳鸣,非有感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武乡水,在县西六十余步。源出辽州平城县南八赋岭,西南流入榆社县界武乡故城下,因名武乡水。
沁源县。西一百五里,旧管五乡,今五乡。汉谷远县地,原属上党。旧县在今县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孤远故城是也。按:《晋地记》云:“谷远,今名孤远,卽后代语讹耳”。后魏建义元年,于今所置沁源县,因沁水名之,属义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晋州;十六年,置沁州县来属。皇朝割隶军。霍山,山阔,故歴于郡界太岳也,在县西七十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