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北二十八里。《大山记》曰:“雹山出紫石英,好者内朗外明,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充贡。《苑记》曰:“爆山,出紫石英。”《魏地形志》:“发干县有山包山,今犹出紫石英,好者岁贡焉。”螳螂山,在县北百九十二里。《水经注》云:“螳螂水出鲁山。”今按:此山与大、小二鲁山连接,前则平野弥望,清流萦带,南面有穴若门,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驾,游之清旷,非复人境也。西与新泰县分界。沭水,出县西北沂山南。《职方氏》:“青州,其浸沂、沭。”在县北七十里,又东南入于泗水。”巨氵芈水亦名巨蔑水,源出县西北沂山。其水北流,经朱虚故城西。《宋书》曰:“高祖北伐慕容超,既入岘。临胊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公孙五楼曰:‘急往据之,晋军得水则难击也。’于是宋前锋龙骧将军孟龙符奔往争之。即此水也。”县理城,本汉东莞县城也,南燕于此置。团城镇,去东安郡三十里,城圆,因名团城。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县。汉盖县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本齐邑,汉以为县。景帝封王皇后兄信为盖侯。后汉属泰山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城置东安县,属莒州,后废入沂水县。古长城,在县北九十五里。东南起自宿州莒县界,西北二百五十里至淄州淄川县界。《史记》曰“齐有长城巨防以为塞”是也。魏曹嵩墓,在县南一百二十五里。《魏志》曰:“太祖父嵩避地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遂葬于此。”
费县,西北九十里旧十而乡,今三乡。古费国也。《春秋?隠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季氏之邑。《僖公元年传》曰:“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论语》:“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后汉为侯国,属泰山郡。晋属琅邪国,宋属琅邪郡。自汉费县移理祊城,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又自祊城移费县理于今县城北四十里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复自阳口山移入祊城,今县理是也。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十三年,为贼潘当所破,唐武德四年复置,属沂州。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高士传》:“老莱子隠居蒙山之阳,以莞葭为墙,蓬蒿为室,岐木为床,蓍艾为席,衣缊饮水,垦山播殖。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亲驾至其门。王去,其妻戴畚挟薪而至,问车迹之多,答以楚王。妻曰:‘妾闻可食以酒食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也。’投畚而去。老莱追之,遂相从于江南。”刘芳《徐州记》曰:“后汉承宫躬稼于蒙山,其山高四十里,长六十九里。”今县北与新泰县分为此为界。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东,故曰东蒙。《论语》:“今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漷水,源出县西南连青山下。《左氏?襄公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今按:水发源自山下,东北流,又折而西南流,入徐州滕县界。县理中城,后魏太和二十年筑,以置费。周回二十里,外城即故祊城也。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注云:“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费县东南。”后移理薛固,周移阳口山南,隋又移入祊城。故费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古费伯国也,后为季氏邑。故颛臾城,在县西北八十里。颛臾,风姓,伏羲之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鲁附庸也。南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武城,《左传?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是也。”南城山,《后汉书》:“郑玄,汉末遭黄巾之难,客于徐州。”今《孝经序》,郑氏所作,其序云:“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彻孙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
承县,西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