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崛起
克春开始正儿八经琢磨起经营纽扣的生意。他开始四处打听纽扣生产厂家。

    当时同镇有一位老乡在推销一种塑料编织虾。此种塑料编织虾、编织金鱼,通常用来与钥匙悬挂一起,做佩饰用。最传神的是,这种塑料编织金鱼有一双活灵活现的大眼睛。敏锐的叶克春看到了商机,他打听到这种“眼睛”是由台州市路桥区国有纽扣厂生产的玻璃纽扣。

    五颜六色、生动鲜活的编织虾成为一种流行,订单一下子上10万元。叶克春的纽扣生意自然也打开了市场。就这样,叶克春被载入《桥头镇志》,成为温州桥头镇从事纽扣贩卖的第一人。

    眼看着叶克春的纽扣生意非常红火,乡亲们也跟着卖起纽扣来。当时永嘉桥头村的妇女主任王碎奶30岁出头,行事风风火火,她开始带着乡亲们北上江苏、上海,南下江西等地采购纽扣。与此同时,金华、义乌、嘉兴、江苏、上海等地的纽扣采购商也纷纷涌往桥头镇。当时,王碎奶自己的摊位一个星期可以赚到200多元,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市场初见雏形,于是有人开始自己在家庭作坊中生产纽扣。

    据王碎奶回忆:“刚开始土了吧唧的,一颗纽扣生产要做好几道工序下料、刮面、‘挖屁股’、抛光,加上中山装的四个洞也是一道工序。工序比较多,速度比较慢,一天最多做2万颗左右。但就是这样慢也比跑供销的成本节省不少,利润高出许多。家里没有生产纽扣的,就到隔壁有生产纽扣的人家拿货销售。那时候,桥头每家每户都要跟纽扣打交道,也靠着小小的纽扣养活了整个桥头镇。”

    纽扣市场开业的头一年,数百个摊位就摆在桥边,非常拥挤。之后王碎奶组织大伙商量,把镇上的小学进行了搬迁,盖起了一个真正的专业市场,上下两层楼,摊位1000多个,门面700间。桥头镇开始成为纽扣生产与销售的基地。1987年5月,王碎奶成为桥头镇纽扣市场的党支部书记。专业市场就这样逐步形成规模。

    纽扣市场带动了桥头镇的经济。

    曾经全镇只有“一家饭店,一家旅馆,一辆客运汽车”,到1986年,“全镇已经开出了40多家饭店,50多家旅馆,每天有6辆长途客车直达金华、杭州、上海,20多辆短途面包车、近200辆机动三轮车穿梭往来于温州市区和县城方向。”

    1983年底,温州市形成了以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为首的十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乐清虹桥综合农贸市场,苍南宜山再生纺织品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平阳水头兔毛市场,平阳萧江塑编市场,瑞安仙绛塑革市场,金乡徽章标牌产销基地,瑞安塘下、莘塍塑料编织袋松紧带市场等。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平阳一农妇,看到家乡人外出收购兔毛赚钱。一不识字,二不会说普通话的她在口袋里装了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另一张写着:我要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凭着两张纸条,老太太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成了万元户。

    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1983年11月29日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评价苍南县宜山区再生纺织业,使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

    十大商品专业市场的形成,其背后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成千上万的“家庭作坊”以及浩浩荡荡的“供销大军”。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得到发展,并成为温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十大专业市场是日后温州经济享誉八方的第一阶段。

    历史欣然翻篇

    从历史的进程看来,1956年,温州永嘉“包产到户”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在当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二章 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