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两伊战争
船只也被波及。因此科威特于1986年底先后两次向联合国5 个常任理事国提出护航。联合国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于1987年7 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 号决议,敦促两伊停火,但两伊之间积怨深久,谁也不肯让步。
1988年,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机。2 月至4 月,双方使用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城镇。在相持中,伊拉克逐渐占上风。4 月17日,伊拉克军队发动" 斋月" 攻势,次日收复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地区。此战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伊朗被迫于1988年7 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 号决议。8 月20日,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 年的两伊战争遂告结束。
两伊战争是一场有限的边境战争,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与80年代其他一些局部战争相比,其现代化程度不高,是一场用" 现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特征:
首先,在空军运用方面,双方均没有全盘的战略轰炸计划,实施轰炸的盲目性很大。战争开始时,伊拉克几乎出动了可供使用的全部飞机,然而他们却把飞机跑道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对大量毫无防护设施的飞机却视而不见,轰炸效果很差。伊朗空军的轰炸往往是出于报复,命中率低,作战效果不明显。
其次,两伊虽然都拥有防空导弹,但双方防空导弹的配套系统都很不完善,缺乏统一指挥,使用者不熟悉其技术和战术性能。
第三,从地面作战来看,伊拉克过于热衷抢占地盘,而不注意歼灭对方主力,在各条战线均未形成拳头。占领一些地区后,战线南北一字展开,无力向纵深发展战果。另外其战术呆板,指挥亦不得力,均使其作战收效甚微。
伊朗方面,对伊拉克的突然进攻缺乏准备,决策意见不一,争权夺利,前线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伊朗收复失地后,霍梅尼执意使战争升级,不仅丧失了国际社会调停的良机,而且也遭到伊拉克军队的顽强反击,自身损失很大。
总之,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