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六、在司家营
游倒石头因忆石林》长诗,既描写了“倒石头”的“到眼危欹森逼人,磅礴直欲无天地”的壮观,也描绘了石林的“登览奇峰郁不开,枯木槎*'刀剑植”的奇景。全诗共40句,用字古奥,极尽状物绘景之能事。写毕在同游者中传阅,还誊了一份给梅贻琦以为纪念。回来后胃又不适。

    生活困蹇,身体一直不好,但朱自清还是努力读书著作。这时他集中精力撰写《新诗杂谈》,评论抗战诗歌,竭力主张文艺为抗战服务,提倡写抗战诗和爱国诗。在《抗战与诗》里,他指出抗战以来的新诗有一个趋势,那就是散文化,而原因是“为了诉诸大众,为了诗的普及”,由于配合抗战需要,“诗作者也从象牙塔里走上十字街头”。他还指出,抗战以来新诗的另一趋势是胜利的展望,认为“这是全民族的情绪,诗以这个情绪为表现的中心,也是当然的。”诗人们多从大众和内地两个角度来表现,他们“表现大众的力量的强大,是我们抗战建国的基础,他们发现内地的广博和美丽,增强我们的爱国心和自信心。”他十分推崇艾青、臧克家、老舍的作品,以为艾青的《火把》和《向太阳》是代表前者,臧克家的《东线归来》、《淮上吟》和老舍的《剑北篇》是代表后者。《向太阳》用象征手法表现,《火把》近乎铺叙,诗里描写火把游行,正是大众力量的表现。有人认为《剑北篇》铺叙太零碎些,用韵也太铿锵些。有一天,朱自清遇到老舍,特地请他把诗朗诵一遍,感到并不琐碎,它“能够联贯一气,不让韵隔成一小片儿一小段儿。”在《诗与建国》里,他要求新诗要歌咏群体英雄,说“抗战胜利后,我们这种群体的英雄会更多,也更伟大。这些英雄值得诗人歌咏;相信将来会有歌咏这种英雄的中国‘现代史诗’出现”。他大声疾呼:我们迫切的需要建国的歌手。我们需要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诗。

    《爱国诗》主要鼓励诗人多写爱国的诗篇。他特别推崇闻一多,说他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为人”,“他爱的是一个理想的完整的中国,也是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章写道:

    我们在抗战,同时我们在建国:这便是理想。理想是事实之母;抗战的种子便孕育在这个理想的胞胎中。我们希望这个理想不久会表现在新诗里。诗人是时代的前驱,他有义务先创造一个新中国在他的诗里。

    这是基于他对现实的这样认识:“抗战以来,第一次我们获得了真正的统一;第一次我们每个国民都感觉到有一个国家——第一次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中国是自己的。完全的理想已经变成完整的现实了。”他向人们大力推荐闻一多的诗篇《一句话》:

    有一名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他告诉大家,这首诗虽写于十七、八年前,而“却像预言一般,现在开始应验了”,“‘咱们的中国’这一句话正是我们人人心里的一句话,现实的,也是理想的”。1943年间,朕大来了一位英国的年轻诗人白音,他有意把中国新诗介绍到西方,因仰慕闻一多诗名,乃请其合作编选一部《中国新诗选译》,这件事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一天,朱自清拿了一本田间的诗集推荐给闻一多,说:“好多年没看新诗,你看,新诗已经写得这样进步了”。闻一多接过翻开一看,皱起了眉头,似乎说,“这是诗么?”待看毕,嘴角漾起笑意,兴奋地说:“这不是鼓的声音么?”

    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十六、在司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