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初到春城
联大在昆明西北三分寺附近购置了100多亩地,建盖了百多间教室和宿舍,均泥土为墙,茅草为顶,比较简陋。由是决定蒙自分校迁回昆明上课,朱自清一家乃于9月3日随校离开蒙自到达昆明。28日,天气晴好,日机九架突然空袭这座文化城,学校租借的教职员宿舍昆华师范学校被炸,死伤甚多,中有少数学生。下午,朱自清到昆师去,“见死者静卧,一厨子血肉模糊,状至惨”,①心中十分悲愤。联大已经集中昆明办学,可是还没有校歌,学校乃于10月初成立了编写校歌委员会,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都是该会成员。歌词云: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檄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词调沉重的校歌,简明地表述了西南联大诞生的历史背景,表达了她们应负的时代使命,显现了联大师生对抗战必胜的决心。
11月8日,新学期正式开学,朱自清连日忙于指导学生选课,这学期他开讲“文学批评”,这门课他花了很长时间准备,材料丰富,观点明确,深受同学欢迎。多年后,听过他的课的学生,还清晰地记得他讲过的内容:先生讲文学批评原为的“察往知来”,把中国文学批评分作四部分:一、言志与缘性,说及传统上讨论到诗文价值的问题,这是偏于内容方面的,先生特别指出古代诗与教化的关系;二、模拟,偏于形式方面,先生特别指出模拟中创新的精神,所谓“通变”;三、文笔,说及文章分体及其来源的问题,以及文学意念之变迁,发展等;四、品目,把历来用来表明文学价值之德性词分类加以说明。①
他是站在整个文化进化历史高度来看问题的,因此绝不就事论事,局囿于文学理论批评本身,而是关照到社会、政治、思想、习俗等各个方面,去阐述历史文化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达到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上,朱自清还是本着一贯的认真的精神,绝不因生活动乱而有半点马虎。平日,他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每天非要到夜里12点钟后才休息。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也毫不放松。一天,他饮食不慎闹肚子,但他还是连夜批改作业。陈竹隐劝他休息,他不肯,说是:“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作业”。陈竹隐没有办法,只好在他桌子边放个马桶,让他边拉边改,一夜之间竟拉了十多次,天亮后脸色蜡黄,眼窝也凹陷了,人都变了样,但他却脸都没洗,提起书包上课去了。他批改作业很仔细,从不吝啬心血,有错必改,看到精采论点,则用红笔画上圈圈,还针对上面缺点与错误,找出材料给同学参考,使他们对问题有较透彻的理解。小考大考时,他就趁机会为学生们校阅笔记,改正错误。他给学生改作业,都是字斟句酌的,一丝不苟,有一回他在一个学生的作业上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那学生找来说:“还是你原来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那个字好。”
昆明素有春城之称,所谓“冬不极寒,夏不极暑,盛夏如五月,盛冬如九月”。①真是四季如春,繁花似锦。距昆明百里之遥的路南,有座尽人皆知的石林,千嶂叠翠,奇峰危石,蔚为壮观。昆明境内风景去年已玩过,石林风光却未曾领略,朱自清和浦江清等十余人,乃决定乘3月春假之机会去那儿游览。15日清晨,他们乘车由滇城路到达狗街,在一家饭店午餐后,有的乘滑竿,有的骑马,朱自清因山高路陡,决定步行;晚6时到达,宿于民众教育馆。翌晨,到城东南石林玩,途中景色单调,山皆裸立无树,也无流水,朱自清意兴有点索然,乃雇一马骑去,不料一进入石林胜地,精神即为之一爽。放眼望去,但见群峰壁立,碧黛相间,移步换景,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