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攻克原子堡垒
寝忘食,昼夜不停,终于在1898年7月,分离出一种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铀大400倍,居里夫人特意将它命名为钋,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那时的波兰正处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身在异国的居里夫人,对祖国却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居里夫人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少年时代就常参加革命活动。由于沙皇统治下的波兰不允许女子进大学,为了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她不得不离开祖国,于1891年到巴黎求学。在巴黎留学的艰苦岁月里,她结识了居里,共同的科学理想使他们结为伴侣,从此,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携手共进。

    钋元素发现后,他们又发现了一种比钋还要强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它叫做“镭”,就是“放射”的意思。镭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为了把镭提取出来,他们设法找到了那间破厂棚。在这潮湿阴冷的棚子里,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从数百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克镭盐。夜深入静,盛着镭盐的玻璃瓶向四周闪烁着迷人的光辉,这光里凝聚了居里夫妇多少辛勤劳动的心血啊!这不正是一种生命之光吗?

    不幸的是,这位深受全世界崇敬的镭的“母亲”,却因受射线的照射,于1934年7月患白血病逝世。

    但是,可以告慰居里夫人的是,就在她去世一年后,她的女儿和女婿由于首次人工获得放射性元素而共同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居里家族第三次获得这个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伊伦•居里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从她懂事起,就被父母所从事的科学事业深深地吸引住了。居里夫人对后代的教育也十分热心,她反对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死读书的方法,主张宁可学得少一些,但要学得好一些。她曾对孩子们实行了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伊伦21岁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射性这一研究方向,走上了她母亲正在走的道路,加入了母亲的研究行列。

    1946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人工制造出了96号元素。为了纪念居里一家,这一新元素被命名为“锔”。

    更令居里夫人欣慰的是:镭的光芒终于照亮了一个新世界!自古以来,科学家们都笃信,原子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小粒子。可是,从原子内部竟然还能放出射线,这些发现给了科学家们当头一棒,这一棒打碎了原子这个不可分的坚固堡垒,动摇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统治的基础,给物质观带来了一场全新革命。这些发现揭示了物质结构的复杂性,证明了原子并不是宇宙大厦的最小砖块。从此,一个新的世界——微观世界向人类敞开了大门。

    3.师徒三人的原子情

    原子内部究竟有些什么呢?首先走进微观世界的大门,结识原子家庭成员的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孙(1856-1940),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可被电场和磁场偏转,从它偏转的方向表明,阴极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他测量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仅是氢原子的一千八百四十分之一,从而确定了这种粒子就是已被预言过的“电子”。

    既然电子是原于内部的一员,汤姆孙就开始猜测原子的构造。他认为原子呈球形,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球中,电子则掺合在球体的某些位置上。这就像西瓜一样,红色的瓜瓤代表正电荷,黑色的瓜子就是电子。

    那么,汤姆孙的这种设想对不对呢?他的学生卢瑟福(1871-1937)决定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卢瑟福于1894年从新西兰来到剑桥大学,在汤姆孙的指导下,从事放射性的研究。他那惊人的实验才干,很快就博得了汤姆孙的赞扬:“我没有一个学生对研究所具有的热情比卢瑟福更大。”到了后来,汤姆孙年事已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自然观纵横谈简介 >自然观纵横谈目录 > 六、攻克原子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