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斯多阿学派:过合乎自然的生活
。如死亡在一般人看来是恶的,但是斯多阿学派认为它可以成为锻炼行为的手段。他们把苏格拉底对受审和判处死刑的态度看成是德性的最高典范,把苏格拉底看成是哲人的最高楷模。
他们认为激情是灵魂的一种不合乎自然的运动,它们有碍德性,应当铲除。他们说的激情有四种:痛苦、恐惧、欲求和快乐。如果再细分,属于这四种激情的有70种次级的激情。不管哪种激情,它们都是灵魂软弱的表现。有智慧的人不容易坠入这样的软弱之处,所以,他们没有激情,但是他们有良好的情感:愉悦、谨慎和希望。愉悦跟快乐相对,是理性的兴奋;谨慎跟恐惧相对,是理性的避免;希望与欲求相对,是理性的追求。由于哲人不为激情所左右,即使在锁链中他也是自由的,因为他完全由于自身而行动。
斯多阿学派描绘了一种他们理想的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道德是区分公民的唯一标准,所以哲人和神是有特权的个人,人人都可以和他们结合起来。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同一父母的儿女,有同样的起源和命运。理性要求它们服从统一的法律,把公共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可以牺牲自我,保全真正的自我。
早期斯多阿学派在伦理学上奉行的是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他们认为,面对晚期希腊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世风日下,按照他们的处世哲学就可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心灵上的安宁。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无济于事的。
2.晚期斯多阿学派:服从命运就是善
晚期斯多阿学派,也叫罗马斯多阿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
塞涅卡(约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是西班牙人,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修辞学家。他从小就受到修辞学的教育,同时对哲学也有兴趣。但是,他主要选择了从事政治的道路,一直处于罗马统治者内部斗争的漩涡之中。公元41年,他因触怒了皇后,被罗马皇帝流放到科西嘉岛。公元48年,他又被召回宫廷,担任尼禄的教师。尼禄登基后,他成了主要顾问之一,但是后来又失宠。公元65年,因被控参与政变,被尼禄恩赐自尽。据说,在自尽时,他对悲痛欲绝的家属说:“你们不必难过,我给你们留下了比地上的财富更有价值得多的东西,我留下了一个有德性的生活的典范。”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个典型的言行不一致的伪君子。他口头上宣扬要摒弃物欲,提倡节制,行动上却拼命搜刮钱财,过着奢侈淫荡的生活。对此,他还辩解说:“我所讲的只是德性,而不是讲我自己。要知道,如果我的生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
爱比克泰德(公元50年-130年)是地处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人。他原是一个瘸腿的奴隶。他的主人把他送到有名的斯多阿学派的哲学家墨索尼斯•雷福那里学习哲学。后来,他获得自由,在罗马任教。公元90年,罗马皇帝多米提安把所有哲学家驱逐出罗马,他便迁居到伊壁鲁斯的尼柯波里,在那里讲学一直到去世。他仿效苏格拉底,不发表任何东西。他的学生阿里安把他的谈话记录下来,编辑成《爱比克泰德手册》。
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190年)出身于罗马贵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被他的叔父安东尼•庇乌斯收为养子。庇乌斯即皇位后,确立马可•奥勒留为继承人。公元161年,马可•奥勒雷继承皇位。他执政时期,罗马的自然灾害频繁,战乱连年不断。他多次率军远征平定叛乱。他在军营和远征途中撰写了《沉思集》。书是为他自己写的,并不准备发表。他阐述了斯多阿学派的伦理思想,也流露出想引退去过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愿望。
罗马斯多阿学派这三个人的思想尽管存在差别,但相同之处多于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