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的决策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据此就说中共中央在哈达铺正式作出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甚至说“_一张报纸定去向”,这未免流于轻率。因为,第一,现在还没有任何原始材料证明,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过中央政治局会议,并作出关于红军落脚点的重大决策;第二,红军在哈达铺休整后,中共中央提出:“红军去陕北”的方针,基本上仍然是在贯彻俄界会议关于红军经过甘东北、陕北打通国际路线的决策;第三,决定“红军去陕北”和确定“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在哈达铺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讲过红军要去陕北,但这不等于说已经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同样,中央领导同志在看到敌人报纸以后,有一些事关落脚点问题的讨论也是可能的,但不能由此就得出结论说中央在哈达铺已经正式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甘根据地的决策。
(五)榜罗镇会议前,中共中央又得到了新的材料,对陕甘边和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在榜罗镇会议上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并正式宣布以陕甘根据地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
哈达铺整编后。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更加注意搜集和整理陕甘根据地和西北红军的消息,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西北红军及根据地的发展情况,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的读报笔记中可以看到,一是中央了解到了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的实力。据敌人报纸的报道:“盘踞陕北者为红军二十六军……其枪有万余。匪军军长刘志丹辖三师,为匪军主力部队,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支队,此外各种小组及赤卫军等则其名,匪军现完全占领者有五县城,为延川、延长、保安、安塞、安定等。”二是中央了解到了陕甘根据地的规模。据敌人报纸报道:由于陇东“毗连陕西、宁夏边区,地区辽阔,人员稀少,山脉起伏,槐林密茂……苏匪乃据险发展意志……去冬攻曲子,陷长武。陇东震动。”这样就造成了“全陕北二十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县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共产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之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卫军二万。”②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及毛泽东逐渐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策。9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榜罗镇召开。虽然现在还未发现榜罗镇会议留下的原始材料,但在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与西北红军会合以后,中共中央于10月下旬在陕北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秦邦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的原始记录中,对榜罗镇会议有所记载,现摘录如下: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报告中指出:“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的口号是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由政治局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惮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在俄界会议上想会合(指与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会合——笔者注)后,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那时,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观念是没有的,现我们应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上述记载载表明,正是由于在榜罗镇会议前,中共中央又得到了陕甘根据地和西北红军发展壮大的新材料,得知了西北红军的实力和陕甘苏区的规模,从而在榜罗镇会议上正式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的重大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陕甘根据地不断翊发展壮大,西北红军力量不断增强。终于使其有能力、有力量担负起全国红军战略大转移——长征的落脚点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