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胡耀邦在西北组的四次发言
也是研究过的。于是我们两个人把书中直接有关论述找了出来。我记得主要有这样几条:
——“知识的技巧的积累,社会的智慧所含有的一般生产力”;
——“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当然还有别的。我们一起研究了这本书之后,认为书中马克思虽然没有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可是明显地讲了那样的意思,说我们歪曲了马克思的原意完全是故意陷害。在讨论中我看到耀邦对马克思的这本书看得很细,也理解得很清楚。
这是有关“运动”的一件事。又有一次见面,谈的仍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那一部书是马克思的笔记。其中有一篇马克思写的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已经出了单行本。在这篇《导言》中,马克思讲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者之间的关系。耀邦见到我,兴致勃勃地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讲得非常之好。他特别注意到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这个论述,这方面的论述同1975年、1976年的那场运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也很重视。后来,1979年耀邦积极主张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讨论时,我想起了那次谈话,使我明白,他那样做,是他本人读书联系实际的一个结果,是有理论思想做指导的。
地震期间的这两次谈话使我注意到耀邦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在耀邦当了总书记搬进中南海之后,我再没有去过他家。他在中南海的住处我是在他去世后才第一次去,那天耀邦的家属在那儿设了灵堂。但在他生前没有搬出富强胡同前,我还是去过几次。我去从来不谈工作上的事,总是闲谈。一次他正在看一本薄薄的册子。我问他这是一本什么书,递过来一看,是日本首相吉田茂写的《激荡的百年史》,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我问他这本书写得怎样,他说“挺有意思的”。回家后我就找来这本书,很快就看完了。这是吉田茂对日本近百年来发展历史的一个概括。正如耀邦说的那样“挺有意思”。其中有几点我记得很牢。比如在讲人口问题时吉田茂讲了一个观点:只要是人才,就不怕人口多。我认为讲得很好。书中还讲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学校工作得到优先的考虑,谁要去日本农村,在农村中看到哪一所房子最好,不必问一定是学校。1994年我对中国人口问题发表一个见解——“质量第一,教育第一”时,我又想起由耀邦推荐给我阅读的吉田茂的这本书。
这个事例,使我注意到耀邦读书的范围不限于经典著作,各种他认为有意思的书也找来看。难怪他有广阔的眼界。
还有一次也是在他家里,见到桌子上打开着《淮南子》。他看我注意这本书,就说古书中有些话讲得挺有意思。他说淮南子有一句话“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接着发挥了一通治小与治大、治家与治国所用的方法不一样的道理。他还特别写了那个笔画很多的“爨”字,说这个字不简化,印成比较小的字笔画就很难看清楚。那时我正研究“信用”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问题,回来翻了翻《淮南子》,发现在“泰族训”和“诠言训”中有差不多的两段文字。如果抛开一些难认的字、难懂的文言句子,意思是明白的,治家治国不能采用家中有多少柴就烧多大的火,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饭的办法,而是想办法解决国家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我认为这一句话可以借用来发挥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经济,不能只看手边有多少钱去办多少事,而要经过仔细研究确定可以达到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