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吴起也是史学家
如此,《左传》一书似也不例外。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左氏成书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①他的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史观成分,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左传》的作者问题时可以作为参考。姚鼐、童书业等人肯定《左传》不出于一人之手,是经若干人不断增补而成书的,他们既指出吴起对《左传》的成书作出的贡献最大,又没有否定左丘明对《左传》的贡献。左丘明在春秋末期为鲁国史官,因其出身贵族世掌史职,语言文字的素养很高,他具有整理鲁国丰富的历史材料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左丘明很可能是《左传》一书的草创者,并且将它传授了下来。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
“陶潜曰:‘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
乐正子春乃曾子弟子,传孝道,与曾申同学。陶氏谓其传春秋,亦春秋出曾氏,与吴起有渊源一旁证。”——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一条。
这里应该补充说明的是,乐正子春与曾申同学于曾子,乐正子春传春秋,曾申也传春秋。吴起学于曾申,也传春秋。这样才好理解“春秋出曾氏,与吴起有渊源一旁证”的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向《别录》所讲《左传》的传授关系:“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是可信的。因此,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言,我们有理由认为姚鼐、童书业对吴起与《左传》的关系的看法是持平之论。而认为《左传》完全作于吴起的观点,则根据不足。
吴起在《左传》的传授过程中做了承前启后的工作,他大量增补了鲁、三晋和楚的材料,最后编定成书,并传授给他的儿子吴期。因而吴起对于《左传》的成书所起的作用最大,贡献最多。在吴起去世后,《左传》继续流传,又有零星的补充,这就是《左传》书中出现个别吴起死后事记载的原因。但是应当确认,《左传》的编撰成书,主要是在吴起手里完成的。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讲,吴起就不愧是一位历史学家。
二、吴起重视历史经验,并具备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主、客观条件
吴起之所以能够在政治上、军事上有所建树,成为在中国历史上“不会磨灭的人物”①,是同他重视前人的历史经验分不开的。据载,吴起初到魏国,魏文侯就急于向他求教治国治军的方略,吴起首先从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经验教训谈起: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②——
①郭沫若:《青铜时代·述吴起》。
②《吴子·图国第一》。
随后吴起又进一步劝诫魏文侯要注意吸取古时“圣人”
“行事立功”、“保民业守”的历史经验,他指出:
“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①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辅佐其子魏武侯。武侯也多次向吴起请教“治兵、料人、固国之道”。②吴起仍然采用以古喻今的方法,他对魏武侯说:
“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③——
①②③《吴子·图国第一》。
有一次,魏武侯与大臣们商量国事时,因大家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后面有喜色。吴起进谏说:
“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