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一章 天使
遇到知道名字和家乡的,她都会给死伤人员的家属写信。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仅给中国抗战军民以极大的感动与鼓舞,还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日军及狂热的日本民众:缺乏国际主义精神的狭隘民族心理,正是他们酿下这一滔天大罪的根源。

    琴声与伤员

    白求恩不愿意就这样离开阵地,他同意将伤员转移,然后跟随战士前往阵地,在那里救治伤员。往往是有伤员来了,白求恩利落地把手一洗,手套一戴,马上就趴在担架上做手术。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手术台,就是在伤员被抬来的担架上做手术。

    <hr />

    刘 御——时为山东纵队后方医院二所所长

    刘御和一个叫小寇的看护员一起使劲儿往前跑,跑着跑着小寇一下子趴下了,大喊:“哎哟妈呀,不行了,不行了,我负伤了。”听到小寇负伤了,刘御很紧张:“你快爬过来,爬过来我看看。”刘御用大石坎挡住子弹,让小寇爬过来,刘御一看,心里一下子放松了。“只是棉袄被炸飞了,棉花都露在外头,好在并没有负伤。”看到小寇没有负伤,便放心地让小寇赶紧跑。

    根据抗战时期《保盟通讯》所做的一项调查,按当时中国一线部队人数计算,至少应配备30000名合格的医生,然而实际情况是,只有医生6000名。治疗是一种悲剧性的努力,因为几乎无药可给伤员。在中国西北地区,仅有60%的伤员能得到医治,陕甘宁边区的医生,4人合用一副听诊器,3支针管要给60位病员打针,外科手术用的橡皮手套,破了补,补了破。

    就在这时,收到情报说消息树倒了。

    天亮时,李维英又醒了过来,他发现老大娘还守在自己身边,一夜没睡。老大娘见李维英醒了过来,连忙把自己仅存的一点小米熬成汤,喂给他喝。李维英有了点精力,老乡们连忙把他送往野战医院,乡亲们就这样为他赢得了抢救的时间!

    讲的就是战地医生的故事。这里的天使,不禁让人联想起《黄河绝恋》里面那个从女大学生转变为八路军护士的安琪。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动荡的国土早已放不下书桌,无数青年学子为保家卫国,都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对于女学生来说,从事医护工作则是常见的选择之一。

    谭昆山老人回忆起这件事,眼里闪着泪光,说:“我看了心里好难过,我亲人都没有那样对过我。”在谭昆山看来,这位看护长已是他最亲的亲人,而这件事,也让这个叫戴新华的看护长,成了他心里永远的感动!

    由于前线源源不断地送来大量伤员,被送到野战医院的周良柏来不及被救治,就又被送往宜阳的后方医院。伤口的疼痛折磨着他的神经,使他每天都要和疼痛做着激烈的斗争。一个星期后,他被送到了宜阳,但已经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周良柏说:“在那个时候,重伤就是死亡,轻伤也变成重伤,我这个伤是不轻不重的伤。到底关节和血管都被打断了,但生命还是保留下来了。”

    脓血淤积在谭昆山的伤口里,负责看护谭昆山的看护长见状,做出了一个令谭昆山意想不到的举动:

    李维英被送去延安治疗。后来他总想回去看看那两位老大娘,却一直没有机会,这件事情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那时,许多战士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些朴实的老乡在最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成为战士们心中的天使。

    驼背的医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我的抗战1简介 >我的抗战1目录 > 第一章 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