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军残部会合地
山日军的退路,另一方面是防御邵阳之敌过来接应。因此,尽管芙蓉山打得残酷,他们也不能抽调兵力去参加战斗,只能用大炮协助一下罢了。要解决芙蓉山的问题,还得靠芙蓉山作战的中国军队自己。
在芙蓉山打得最艰难的时候,中国援军暂6师赶到了。这样一来,双方力量的对比差距悬殊太大了,日军明显处于劣势。无心恋战的日军,像逃命一般,动用了全部人马朝芙蓉山谷的一个豁口上冲。大部日军被歼灭,有少量日军冲了出去。
照说冲出去的日军是回不到邵阳的,外围还有一层18军的防线。然而第18军却放开了一个缺口,让疲惫不堪的几千日军突了出去。参加战斗的第18军11师的王直元将军有些茫然,他在战后还在想这件事,他曾这样写出他的想法:
18军为什么不截断洞口至邵阳的公路?不去积极配合友军围歼敌人,而是转移阵地,改攻势为守势。我至今是不理解的。
芙蓉山战斗,是湘西会战反攻的最后一战。这一仗结束了湘西会战的第二阶段,即大反攻。从整体上看,湘西会战的大反攻是流产的,至少是没有进行完毕,或者说刚刚开了一个头,就停止了。放在嘴边的肥肉不吃了,别说是中下级军官,就是王耀武、周志道、邱行湘这些高级军官都不理解,莫名其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全是记者惹的祸,湘西会战打得好好的,一切都按照预定的战略方针,顺顺当当地朝前发展着。打了无数漂亮的阻击战或局部的歼灭战,取得了一些不大不小的胜利,就把记者招来了。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几年来都没有取得过胜利了。特别是去年,在国际形势这么好的背景下,国民党军队却出现了大溃败、大逃亡的局面,让全世界感到震惊,也让盟军瞧不起,现在欧洲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联红军踏上德国的领土,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竟把41000尊大炮对准柏林,斯大林号召苏联红军,必须在法西斯野兽的洞穴里把它打死,并在柏林城上高举起胜利的旗帜。5月9日,斯大林宣布这天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中国最高当局也想彰显一下自己的成绩,让记者亲历前线,作一些中国战区胜利的报道。另一方面是这些记者的职业习惯,往往爱夸大其词,添油加醋,把正在进行的战斗,说成战斗结束,把局部的胜利,说成是取得彻底的胜利,有很大的水分。
国外新闻媒体看见中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后,《美国纽约时报》于5月11日发表评论,说芷江会战胜利,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的暗示。国内的大公报又出口转内销,转载了这条评论员文章。正在重庆开国民党六大的代表,看了这个评论,一致要求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向六大汇报湘西会战胜利的情况。
国民党六大代表提出的这个要求不过分,毕竟中国抗战坚持了八年,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在湘西会战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谁不兴奋?谁又会不去关心呢?过去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取得过胜利,如像徐州会战时期的临沂大捷、台儿庄大捷和长沙会战的胜利等等,但最终还是被日军战胜了,胜利的城市没有最后坚持住。所以湘西会战是第一次,既胜利了,又坚持住了,日军再也没有能力把它夺走了。也该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一回了。
蒋介石听了汇报,同样认为这是好事。最起码可以拿湘西会战胜利这件事,为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增添喜庆,同时不仅鼓励国民党全国代表的信心,也可以在全国人民中间树立国民党及国民党政府的形象。
当然蒋委员长是了解湘西会战情况的,那里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从战役防御阶段,转为反攻阶段。在防御发展到相持阶段的时候,有局部的歼灭战和局部的总攻击。现在媒体把这场战役推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如果不承认湘西会战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