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舞台
斗纲要中也没有记录“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战斗原则,我所接受的训练和训练别人时,讲的都是“先求发扬火力(消灭敌人),次求隐蔽自己”,并未强调“保存自己”,更不会把它摆在首要的地位了。

    军人本是以绝对服从为准则的,而战死疆场、马革裹尸,是我一直觉得无上光荣的事情;上战场本就是要消灭敌人的,怎么就想着保存自己呢?再说我们教学员的、带兵的,总不可能在战前动员说,战场上保命是最重要的,那这仗还怎么打?这不是仗都没打,气就先短了三分吗?所以,我对这个先保存自己、再消灭敌人的原则有点嗤之以鼻,无非你们美国人、英国人怕死吧。现实也是这样,对英、美军队而言,打了胜仗是英雄,能“保存自己”、缴械投降也不丢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仁安羌英军7000多人被围,这么多人,这么多精良的武器,就想着“保存自己”,准备像香港、新加坡的英军那样缴械投降了。结果我们38师只上去了一个团就打开了缺口,把他们救出来了,说明突围并不难,只是真要突围,就要付出相当的牺牲罢了。

    但一次置身硝烟中的经历,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领悟。

    那是在我军攻打八莫的后期,新六军空运回国,日军从缅甸和滇西的各师团中抽出八个步兵大队,配有炮兵、工兵,由南坎北上,救援八莫,在卡的克与我军的30师主力遭遇,双方呈胶着状态。新一军由八莫用汽车输送38师112团到卡的克附近,再向日军后方截击,我们教导总队奉命奔赴八莫前线。不料这日本鬼子也不经打了,我们到达时,已经溃败而逃了。

    但他们撤退前埋设的地雷却依然在静候我们的到来,猝不及防。突然几声巨响,山崩地裂了,在硝烟散尽后,我眼睁睁地看着附近躺下10多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数十人受伤。那可是连敌人都没碰到就白白地先消灭了自己啊。刚还在眼前的人,突然间就成了亡魂,那种生死一线的震撼,让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我吓蒙住了,觉得一切像是停滞了。几秒钟过后,才觉身边有了声响,人开始晃动。那一刻我清醒地感受到了我的幸运,只因为他们是士兵走在了前面,才踩上了地雷,但地雷可不知道你是他们的教官,炮弹也不会长眼睛只打兵,不打官。这次的幸运,不代表下次你依旧幸运。

    这一幕让我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上,有了倾斜。毕竟,生命才是无价的!

    其实,现在想想,这也是国情、国力的问题。美国人的国力在那里摆着,他们训练军队时重人轻物,打仗当然把“保存自己”提到首位;可我们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大国,要打赢一场战争,就只能以付出更多人的牺牲为代价。现在,我们国力提高了,军队不也裁军了嘛,更何况现在都是高科技的信息战了,不更重视人了嘛。美国人的军事理念看来一直都是领先的。而领先的根源既在于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坚实,也有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当我从抵触到逐渐接纳新观点的时候,舞台的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舞台嘛,就是交流的平台。只是这种交流的机会太少了。

    不过,这美国佬真是把“保存自己”当成了法宝,有这么一档子趣事。那是一次乘车途中的事,因为开车的司机性子急,超了一辆满载美军黑人的车。这车人也急了,紧跟了上来,吵吵嚷嚷的,还将枪架于驾驶座顶篷,瞄准我们,有点想挑衅,不时拉动机枪,似欲射击。我们同行的30多人与司机一合计,放慢了车速,让其接近,猛一刹车,全部跳下车,司机高举驳壳枪,一拉机头,卧于车轮旁作射击状,我们则分两路伏卧路旁,也作状射击。可这批刚才还嚣张的家伙,竟惊慌失措,纷纷下车向后跑,不见回头,也不见他们的车再跟上来。其实司机手上的是支空枪,没上子弹,我们也是虚张声势的,无一人有武器。

    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简介 >在同一面战旗下·中国二战老兵回忆录目录 > 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