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
<span class="center">马家仪(中国驻印军汽六团汽车兵)
我要参军
1944年,我16岁,在光华大学附中读初中。光华大学是一所从上海沦陷区迁来的学校,所以名为光华,就是取光复中华之意。我的老师们都是外乡人,他们用江浙口音上课的具体内容我都不记得了,惟一记得的是他们讲到日本人侵略中国时,那种义愤填膺;讲到山河破败时,眼眶里晶莹的泪光,说到千万不能当亡国奴时,那种痛心疾首。学校里墙报栏上,也常会粘贴参加了中国驻印军的光华大学的学生们从印缅战区的来信,里面提到开坦克、汽车,学机械化操作的内容,像磁石般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16岁的我,也和学校里的很多同学一样萌生了报名参加学生军的念头。要去报名,需要学校开具证明。可我只有16岁,参军要18岁。我记得那是8月暑假的一天,我在校园的宿舍区找到了教导主任李老师,把我的想法跟他一说,他很是欣喜,赞扬地说,“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思想很好!”马上带我到了办公室,在写证明的时候,他稍微顿了下,接着又凝视一下我,然后把我16岁的年龄写成了18。
但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却极力反对。毕竟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舍不得。可我们这个普通人家,在战时飞涨的物价前所面临的沉重经济负担我早就看到眼里,记在心上了。虽然我大哥聪明能干,会收发电报,工资也高,但这时候已经兼了5份工作,来维持家用。父亲也为了我和二姐姐的学费在灌县做工。而参加驻印远征军,既发薪金,又能学技术,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可母亲听了还是不点头。最后我急了,说:“好,现在我不去,万一哪天被拉壮丁了(强征入伍),您可别后悔啊。”母亲终于松了口,要我给父亲写信,他同意就行。信写出后,父亲很快就回信了,他很赞同我的做法,还说能为我有这样的爱国想法而感到光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终于,我高兴地到成都的隍城兵营报名了。
炮声连天里的送别
体检合格,在隍城经过了10多天的操练,离出发的日子不远了。出发前,每人领了3000元的安家费,100元一张的,整30张,崭新连号,还飘着油墨香。想想这可以买两千多斤米了,我挺开心地就将它交给了母亲,有种做男子汉为家里出力的骄傲。母亲却是不断地叮嘱我,记得按你父亲的要求,每个月必须给家里来封信啊!
1944年8月的一个早晨,我们从隍城出发。噼里啪啦的鞭炮随即炸开,夹道欢送的人群里掌声、欢呼声也响起来了。我记得熙熙攘攘的人群从隍城一直挤到南门大桥。而连天的鞭炮声一直没有停过,整个路上都烟雾沉沉,飘着硫磺的味道。平时我是有点怕这东西的,听到的时候还要捂耳朵,缩脖子的。可是,那天却雄赳赳气昂昂地,很豪迈,踩着鞭炮,腰板笔直,步伐有力,一副威风的样子,连自己都觉得换了个人似的。到了南门大桥,还有个简短的欢送仪式。中央军军乐团的乐队奏乐,兵役署的署长致欢送词。总之,是那种盛大而隆重的场面。
ChINESE,顶好
我们在中午一点左右抵达汀江机场。刚走下悬梯,机场上几个外国人都竖起大拇指,“ChINESE,顶好!” “ChINESE,顶好!”地喊起来。这让我很惊诧,为什么我们这样有点衣衫不整的队伍,却受到这样的礼遇。但从他们的眼光里、手势里,我读到的是种发自内心的真诚。
在雷多,我被分到了汽六团。在汽六团里,老兵特别爱跟我们摆“龙门阵”(聊天),所以关于 “ChINESE,顶好”的来龙去脉我终于清楚了。
记得那天老兵说起这个,一下来了精神,“要说起‘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