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史的鸣奏(代序)
田闻一
在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七十周年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前夕;在这样一个双喜的日子里,张芳辉先生的20集电视连续剧及同名长篇小说《格达活佛》,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真是一鸣惊人,可喜可贺。
quot;为真理,身披袈裟入虎穴,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江,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quot;这是毛泽东主席给格达活佛写的挽联。新中国诞生之初,身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格达活佛,为了西藏能早日实现和平解放,让受尽折磨的百万农奴能尽快摆脱农奴制血迹斑斑的桎梏,他不顾自身安危,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渡过西藏上层派重兵把守的金沙江欲去拉萨,把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诚意带给西藏上层,同时规劝那些不自量力、别有图谋的噶厦成员,却因西藏反动上层人物和居心叵测的帝国主义分子相勾结织成的一张黑网层层阻挠而未能成行,宿愿未了,为国殉难。毛泽东主席写给格达活佛的这幅挽联,就是对格达活佛一生最生动的写照和高度概括。
芳辉先生撰写的这部长篇小说《格达活佛》,时间跨度大。艺术地、完整地再现了格达活佛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当年带领一个方面的红军长征经过甘孜时,发动当地藏族群众,建立博巴革命政府,作为甘孜白利寺活佛的格达活佛,他追求进步追求革命,自觉投身其中并发挥了重大作用。小说从格达活佛担任博巴政府副主席起,一直写到新中国诞生之初,格达活佛壮志未酬,溘然而逝为止。
其中,最让我感兴趣,也是史料短缺的一段是:红军走后,格达活佛如何发动带领当地藏族群众,同反动派进行旷日持久艰苦卓绝斗争这一段。书中对此表现充分。比如,书中刻划了有的群众为掩护红军伤员千方百计,不顾自身安危,以及在红军伤员痊愈之后,他们是如何冒险舍家、舍命送这些红军战士归队等等。其斗争之险峻艰苦,环境之恶劣复杂,都决非我们坐在书斋中仅凭灵气的作家可以想象出来的。
《格达活佛》,虽然具体展示的是一段红军长征前后发生在甘孜的人和事,可是格达活佛这个进步人物的形象,这个人物身上所迸射出来的时代光辉,却不仅烛照于甘孜地区,而且烛照了整个康藏地区,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书具有相当广阔的史诗意味。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曾经应邀几次去到康区,其中走得最远的一次是去年国际康巴艺术节在康定举办前夕,我曾翻越雀儿山到德格去来,一路上感受颇多。被川藏线上第一险隘,高高的雀儿山一分为二的德格县是康藏文化发祥地之一;那里有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同时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
一路来去,甘孜给人印象也非常深刻。甘孜在康藏地区号称粮仓,那里地势相对平坦,土地物产也都相对丰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甘孜城郊那一座记录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建立博巴革命政府的纪念馆。园林式的纪念馆占地广宏,里面绿树成荫。在纪念馆的台阶下,矗立着一尊朱德总司令和格达活佛坐在地上,促膝交谈的汉白玉雕塑,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纪念馆里展览的朱总司令、刘总参谋长、格达活佛的诸多照片及当初博巴革命政府的实物种种,也都比较丰富,向我们无言地述说着那段已然过去了的峥嵘岁月。
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贺先枣和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陪同我们参观时,满怀深情地向我们详细讲述了这段历史。过后我又多次翻阅了红军当年长征有关这段史实的资料。我发现,惟有红军走后,坚定地拥护红军的博巴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又如何坚持斗争等等,是一个空白。
所幸的是,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