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的道
都回到根源——泥土里面。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循环的圆是最完美的运动,它的终点和起点合而为一。”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是回归本来状态。“命”对人而言,是指既定的条件、无可奈何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局。譬如生下来是男还是女,这对人来说是既定的条件,是“命”。对“物”(一切事物)而言,“命”是指本来状态和最后归宿。老子认为,本来状态无异于最后归宿,也就是“静”。一切都归于寂静,回归本来状态,这是恒常的道理。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不要有人为刻意的造作,让它回归本来状态。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人活在世界上,怎么可能没有一种构想或意图,去达成某些事情或计划呢?你可以有,但不能要求非达成不可。老子的观念叫做“无心而为”,我做我该做的事,但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一切顺其自然。因为所有事情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时机到了,自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条件、时机不到,就不要去勉强。
最后,了解了常理,就是“明”(启明)了。“明”代表光明,内在产生觉悟,获得解脱和超越的智慧。也即从“道”来看这个世界,看到的一切将不再是以前所见的狭隘范围,心胸自然立刻开阔起来,人生的境界从此不同。“明”(启明)是老子对人的最高期许,并由此建立了道家的修行目标。
7、自足于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老子的名言。意思是如果你追求学问,每天要增加一点,譬如每天到图书馆去看书,要不然每天看二十分钟书也是可以的,只要每天坚持,每天增加,学问一定愈来愈好。但是你如果想要觉悟什么是“道”,就要每天减少一点,减少什么呢?减少可多可少的相对知识、积非成是的世俗偏见,以及个人特有的各种欲望,最后达到无知、无欲、无求的地步。因为这些东西,包括名声、地位、权力、财富,往往只是增加了你的外在,减少和去除它们,才能帮你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状态。
《老子》里还有一段话也提到类似的想法: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奉承与斥责,相差有多少?美丽与丑陋,差别有又多远?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害怕。遥远啊,差距像是没有尽头……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又闭塞。我所要的,就是与别人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
“绝学无忧”意即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这句话不适合给一般学生看。学生一看,这太好了,只要不上学,就没有烦恼了嘛。但这里的“学”指的不是一般的学习,而是有心学习的各种知识。因为有知就有欲,世人的“知”用在区分各种价值,但这种区分往往带来烦恼。而且学无止境,《庄子·养生主》说得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累的,即使你再怎么辛苦,也无法达到目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即“是的”,听长辈说话的时候,年轻人要“唯”,我们现在还说“唯唯诺诺”;“阿”是长辈对晚辈,老对下属说话的口气。皇帝就很少说“唯”,都是别人说“唯”,皇帝就“阿”,喉咙里发出一点声音。所以“唯”代表尊敬,“阿”代表傲慢。“唯”和“阿”在此处做“奉承”与“斥责”解。被别人称赞、奉承,以及被别人批评、斥责,这两者差别有多少呢?哪一个人不是承上启下,对于底下的人“阿”,对上面的人“唯”?所以不